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二战战斗机为什么不在机尾部布置机枪来防止被敌人锁定后机身呢?
机枪,战斗机,轰炸机二战战斗机为什么不在机尾部布置机枪来防止被敌人锁定后机身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战战斗机为什么不在机尾部布置机枪来防止被敌人锁定后机身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6点”位置即平行正点咬尾,是空中狗斗战术中最令人头痛的地方,为什么不在机尾设置机枪防止被人咬尾呢?很简单,后座机枪的意义对战斗机而言并不大,单座机的飞行员没法使用它,而双座机又会增加重量负担,降低战机的空战性能,因此人们早早就放弃了后座机枪这一鸡肋装置。
普通轻型战斗机是纯靠性能吃饭的东西,它们靠灵活的机动、复杂的战术动作、高效的飞行动力,以及让飞行员如臂使指的操作性能战斗,增加尾部机枪固然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对战斗机的整体性能而言,为这一丁点优势而赔掉的优势实在是太多了。
二战时的航空设计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高度,普通的固定翼战斗机对空重、飞行能量、机动性能等要素看得极重,多增加一点东西都有可能降低飞机的性能,更别提在后面增加一个专门后射的机枪手。想想看,明明用防御滚筒就能摆脱的敌人,现在滚筒滚不动了;明明靠能量战术就能战胜的敌人,现在因为空重的增加让功效低了一个档次。
要知道,二战空战已经是“能量机动”时代了,与之前的几何空战已经完全不同。
但是请注意,在空间足够的一些双发重战斗机上,后射机枪还是存在着的,比如鼎鼎大名的英国布里斯托“英俊战士”(Beaufighter)战机,这种重战斗机在二战中生产了近6000架,火力凶猛,皮糙肉厚,只是在国内知名度低于“喷火”。
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110重战斗机也同样有后射火力,可提供后方一定角度的反击能力,由领航员兼任后座机枪手,操作一挺双联装的7.92mm莱因-博尔西希MG15航空机枪。这种战机德军生产了6170架。
被誉为“战斗机之花”的ME-110空战能力并不算出众,甚至有些笨拙,沉重的身躯让它很难面对“喷火”、“飓风”等战斗机的攻击,但反过来,ME-110却是猎杀英国轰炸机的一把好手,它可以很出色的猎杀比自己更笨重的目标。有时候后座机枪除了提供对战机防护外,还能在进攻轰炸机时,从它的肚子下面斜向开动,这种机构后来被德军开发成了“斜乐曲”火力系统,英军也在“英俊战士”上试验过类似的炮塔。
重战斗机设置后座机枪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空间够大,它们有足够的载重和冗余空间搭载额外的机枪和弹药,还能将副驾驶等人兼职武器操作员。除此以外,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也是重要的原因,重战斗机的攻击行为往往依赖重机体和双发动机优势,从高空快速俯冲突击,但一次攻击打完,降低高度再爬升的阶段则成为它们最脆弱的时刻,一旦被轻型战机咬尾则很难脱身,必须要有压制火力干扰对方的狗咬。
所以,许多既有人员、空间余裕,又有反击压制需求的战机都有后座机枪设置,以提供对后侧来敌的打击,如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IL-2强击机、TBD攻击机等等,相当的多。
需要注意的是,后射武器虽然有用,但这种武器设置在二战时就已经有明确定义,它们只能是防御性的驱散和战术压制火力,飞行员没必要也不允许因为攻击目标而故意给后座机枪提供射击窗口,这是送死行为。
有些特殊的重战斗机则干脆放弃了对后方的保护,而将有限的火力全部加到正面的攻击火力上,以增加宝贵攻击机会的容错率,比如HE-219或Do217J夜间战斗机,即便有些安装了“斜乐曲”的版本,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在雷达导航条件下给轰炸机开膛。
总而言之,普通战斗机对“咬6点”局面完全可以靠机动摆脱,而重战斗机们则因为比较强调功能性,即便有后射火力,也不看重对6点防御,往往更强调满足专用作战性能。强击机、攻击机、俯冲轰炸机虽然有这方面的需求,机体却仍然限制了武器安置。战机设计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利弊分析后,得到最优化结果就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众所周知,空战中几乎永不过时的攻击战术便是咬六点位置,也就是指锁定敌机的后机身。飞机设计师们基本上都将空战武器布置在机头、两翼并前向射击。对于飞行员来说,在空战时前向120°视野最好,因此将武器布置在这些位置、前向射击是最合理的方案。所有的战斗机空战战术在这种武器布置方案的基础上诞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战斗机的后方一般都不会布置武器。
咬六点之所以能够成为飞行员的共识,确实因为战斗机后方无法进行火力输出,在这种情况下攻击敌机是最为安全的。就像是有一个人用膝盖顶着另一个人的腰,并把他摁倒在地上,这种情况下还随时都能伸手掐脖子——被摁在地上的人怎么反制?这一战术延伸至今,也掺杂有这样的因素在里面。但如果在机尾布置机枪,似乎是一个能够防止被咬六点的方法。
(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尾部都有炮塔,对付咬尾的战机)
不过稍微想一想便能知道有什么例子。二战时期的一票中型/重型轰炸机,基本会在机尾布置一挺甚至多挺机枪,由单人控制、后向射击。例如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17和B-24/B-25,它们有条件的话甚至还会在机腹和机背布置几乎可以作全向射击的炮塔。
单发、携带后向自卫机枪的机型也不是没有,比如德军的JU-87俯冲轰炸机,美国海军航空兵的TBM/TBF鱼雷轰炸机、SDB俯冲轰炸机,苏联的伊尔-2/伊尔-10强击机,这类的战斗轰炸机或者鱼雷机后部都有机枪,防止后部来袭的战机袭击。
比如伊尔-2/JU-87,它们的飞行性能比较接近战斗机,甚至能够和战斗机一战,但始终和正统的战斗机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作为鱼雷轰炸机的TBM/TBF飞行动作极为笨拙,虽然拥有一挺实打实的后向自卫机枪,实际上也难逃被击落的命运;实战中,这挺机枪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
(伊尔-2攻击机后部机枪清晰可见)
不过它们清一色地有着一个共同点:后向自卫机枪无论是瞄准还是射击都需要人工控制!对于机身体积较小的伊尔-2和JU-87来说,后向机枪的安装只能是在飞行员后方;机身宽敞的TBM/TBF虽然将后向自卫机枪布置在后起落架上方,但射界受到机尾和安装位置的限制。
当然,战斗机狭窄的机尾里再塞一个机尾机枪手显然极不现实。如果将战斗机改装成双座、专门安装一个机枪手的座位,恐怕飞行员还会反感到炸营:增加的一大堆死重导致机动性、最大飞行速度等等大幅度下降,这算怎么一回事?!
上一篇:手动档和自动档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