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地摊经济的优势有哪些?
地摊,经济,摆地摊地摊经济的优势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在今年新冠疫情的扫荡下,经济断崖式下跳,强如美国在疫情胶着的情况下依然想要不顾一切复工复产,可见疫情的影响是如此严重。对于实实在在“封国停摆”了三个月的中国来说,一季度GDP已经下跌了6.8%。如同一只向上奔跑的大象,突然往坑里砸下来,不内伤也得肉痛。
疫情的影响、市场停摆的影响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春节前有多少商家期盼着年度大消费,但期盼有多大伤害就有多大。几乎所有参与备货、库存满满的商家都要面临破产的境地:贷款、铺面租金、库存、生活必需品,哪一项不让人头大呢。酒店业唯一的幸运就是被政府征用以隔离病患,旅游业直接躺平,小吃商贩在家里吃库存,院线经理哭成白发。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尽。
于是多米洛效应开始了。
库存积压、收入几无,资金链从来源上断裂,营业成本几乎压倒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的关门,裁员的恨不得把自己也裁了。收入减少甚至归零,生活焦虑骤然爆表,找工作却没有适合的,想开业却没有来消费的,市场陷入了矛盾:你没钱,不消费,我没钱,我不消费,你没钱...恶性死循环。
打破循环的只有盘活没钱的人。这些人只是暂时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那就给他们工作,给他们收入来源。
地摊经济是个成本比较低的经济形式。只需要一辆三轮车或者拖车,购入蔬菜水果等,接下来就是等待有存款的人买入。低成本的启动正循环经济,一旦正循环启动,市场就能逐步恢复,经济就能复苏。
今年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脱贫攻坚,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没有新冠,兴许就如期完成了。但新冠不期而至,既然发生了,只能往好的方面去改进进步。还管什么城市面貌,就业第一,经济第一,民生第一。生命大于经济大于虚头巴脑的,活下去最重要。城市面貌只是在人民温饱情况下的更高层次追求,说不好听局限点,就是吃饱了想要精致。问题是现在有人快吃不饱了。
地摊经济,不得不为之。有人说搞不好会破坏过去10年在摊贩管理上的成果,会重复历史:食品健康卫生不能保证、堵塞占道、消防不能保证等等。但这些与经济滑坡孰轻孰重,相信读者能自行判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地摊经济,为踌躇满志的青年多了一个起航的支点,也让在逆境之中创业的人们多了一分留下来的希望
几乎每一个创业的企业家,都经历过“我太难了”的阶段!
几乎每一个刚毕业的学子,都有一颗创业的雄心。
曾几何时,地摊一直围绕在我们周边。傍晚时分,络绎不绝的叫卖声和孩子的嬉笑声缠绕在一起。
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手里并没有第一桶金,很多人拉着一辆三轮车、支起一个地摊,凭借着一膀子力气就能养家糊口。慢慢的,有的人开了店,有的人做起了公司。有的人结婚生子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则成就了亿万的商业帝国。
“地摊”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经济体现”。其背后意味着商业经营权限门槛的降低。对于富人来讲,“地摊经济”也许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闲聊的话题;但对于穷人来讲, 则多了一个 “挖第一桶金”的机会。
地摊经济,为踌躇满志的青年多了一个起航的支点,也让在逆境之中创业的人们多了一分留下来的希望。
柳传志,刘强东,马云……其实互联网的大佬们,当初很多都摆过地摊。
40岁摆地摊的柳传志
大器不怕晚成,40岁的柳传志,还在街边卖着旱冰鞋和运动衫。
1984年,“联想”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成立。几个长条凳、办公桌和20万开办费,便是公司的全部家当。“憋得太久,机会来了,特别想干事!” 柳传志开启的创业之路。
很快“机会”就来了。据“可靠”消息,在“江西妇联”一位妇女手里,有一批彩电要出手。80年代,彩电这种紧俏货,弄到一台就能净赚千元。这群没接触过生意的知识分子马上冲了过去。柳传志千叮咛、万嘱咐要先验货、后给钱,结果出差的人还是被骗走了14万。
1984年,全国的平均工资收入是每月81元。骗子骗走的,是15个人10年的工资总和。
被骗的柳传志,几乎赔尽了公司的全部家当。他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带着人在路边摆摊卖电子表、旱冰鞋、运动衫,好把窟窿堵上。
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他的坚持并没有白费。中科院进口了500台IBM电脑,准备配给各科研院所。柳传志得到消息、撂下摊子,直奔中科院设备司,把电脑的验收、培训、维护业务抢到了手。一伙人肩挑手扛,靠这笔业务挣到了70万。
IBM成就了“联想”的第一桶金。那时的柳传志,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20年后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走过义乌:马云
到了九十年代,马云发现有大批外商来华投资,翻译需求逐渐显露。
1992年马云拉上四名退休的英语教师,成立海博翻译社。
只是万事开头难,创业的第一个月,翻译社的收入只有700元,而当时光是办公场所的房租就要2400元。
为了让翻译社运营下去,马云首先减半了办公面积,然后又为自己增添了翻译、教师以外的第三份工作:摆地摊。
马云背着个大麻袋从义乌、广州进货,然后带回到杭州的闹市区摆地摊卖出,小礼品、鲜花、书、服装、手电筒等各种物品花样繁多。
经过三年的风雨洗礼,翻译社的业务终于略见起色。1994年,马云为了向客户要回翻译欠款,远赴美国。正是这次机会,让他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力量。
回国后,马云毅然辞去了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教师工作,创办中国黄页以及阿里巴巴。
“地摊”+“互联网”,看起来非常像是淘宝的雏形。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在左右着其所做的决策。如果没有当年摆地摊的经历,马云是否会沿着翻译的道路继续发展?是否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我们不得而知。
正经练摊的京东
京东商城的前身,叫“京东多媒体”。
“京东多媒体”并不是一个网络平台,而是中关村的一个小小柜台。1998年,刘强东带着12000元积蓄来到了中关村。
一个不到四平方米的柜台,刘强东正式开启了VCD光盘刻录机业务。
90年代,盗版盘横行,刻录VCD影碟的平均利润可达300%以上,人们不顾法律风险一拥而上。刘强东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直接进到上游,做起了VCD光盘刻录机业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