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筷子与书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筷子,书法,笔法筷子与书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筷子与书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非常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看我这里对您一定有帮助!我是书法镜子老宋,我下来来给你一一讲解。
首先我们要在正确一下这个问题,书法中的执笔和我们使用的筷子一样有直接的关系,都是用手拿着筷子,同时我们书法中也是用手拿着毛笔写字,这两个有相同之处都是用手拿着不同的工具,干着不同的事。一个是在用餐,一个是写字搞书法。都是用手做不同的事情这一点很关键,我们用筷子都会用目的是一个,筷子是为了将食物送到我们的嘴巴里。那么书法里面是我们用手拿着毛笔书写文字,这两个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就是我们怎么样拿筷子,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没有规定,只要能将食物送进我们的嘴巴里就行,每个人的拿法各不相同i。那我们说说书法里面的执笔,执笔也是这样没有固定的执笔方法,只要我们的笔法正确就可以。正如赵孟頫所说“执笔无定法”。书法之中这一点跟我们使用的筷子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很多人学习书法的时候没有明白这一点而纠结在执笔用笔的问题上。今天看到这里我想很多朋友都能明白我们书法中的用笔思路。这就是筷子和用笔的共同点。
最后我们大家可以把这个理念,用到我们的书法教学讲解里面,我想学生们和书法爱好者很好理解这一点,这就是筷子与书法之间的相同之处。都是用手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各自的用途。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一个是用餐吃饭、一个是用笔写字。这就是他们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以上是我的问题回答,对您一定有一些帮助吧。如果有不同看法的好友,请给我书法镜子老宋留言我们可以更深入的进行探讨,在这里谢谢提问者的提问,也感谢各位浏览者的关注,谢谢平台能给我们一个交流的平台,非常感谢再次感谢,我的回答完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说白了您这个问题问的是执笔方法和握筷子方法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不同或者是两者之间的关连度。单就我个人习书的体会说吧,我没有采用“单勾\"“双勾\"和\"五指执笔法“我更多采取的是近似于日常生活中握筷子的方法,当然随着书写案子的高低和书写字体的大小,我的执笔方法会略有不同(比如,我写小楷时采用的是近似于现代握钢笔的方法)但总体上我的执笔和握筷子类似,个人认为两者关系紧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执笔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好,关于执笔法网上有启功大师的讲解视频,非常到位可搜一看。紧握您手,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一分钱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笔法,古人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不乏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给人一种神乎其神玄之又玄的感觉,据此把笔法看的过高、过重。最终使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以致握管使锋穷年累月不得其门。但有胆大不一成不变的遵守前人理论的人反而可以把字写好,而拘谨、较真于古人教条的人最终却是一筹莫展,林鹏先生为打破笔法的神秘性提出了“笔法就是筷法”的观点,本文将从林鹏先生提出这一理论的现实基础—执笔与执筷、运笔与运筷的方法上一一论述。
林鹏先生是河北易县南管头人氏,生于1928年,1945年入伍,之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到山西,结识了山西的语言学家孙功炎先生,针对喜爱篆书的林鹏,孙先生指给他一条治学路径:熟读《说文解字》,然后攻读十三经、先秦诸子,就此可以为一生事业奠定基础。也正是孙功炎先生的这一指点才使林鹏开始了他的学书历程,在林鹏先生的访谈录中有记录“我没有开始学习书法的准确日子,大体上是在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开始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时候。为了攻读《说文解字》,学了刻图章;为了刻好图章,开始练习书法”。
一、艺术是业余的游戏
在艺术起源的讨论中有“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巫术”等说法,林鹏先生的“艺术的业余的游戏”这一态度应是与席勒“游戏说”的观点的一致的。
吴冠中先生认为,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要有浇不灭烧不死的热情。这句话来描述林鹏先生是最恰当的。林鹏先生是这一类思想者的代表,先生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大学教育,也不是大学教授或者研究院里的研究员,他是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一个战士。他对艺术或者书法的思考不是单纯的来自书本,更来自人生的历练。他认为读书是对在苦难中对生活的沉思,是夹缝中生存的希望和对苦闷的消遣,没有不得已的官方应付,这种“业余艺术”本身就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艺术一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没有课堂上先生的咬文嚼字,故弄玄虚,所以他的艺术思想也是更活跃自由的。笔法问题历来给多数人蒙上了一层神秘无限,莫测高深的色彩,使很多人望而生畏。林鹏先生为了打破这个神秘色彩,提出“笔法就是筷法”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执笔与执筷
元郑杓《衍极》曰:“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可见,执笔为学书之首务。古人对执笔方法的探讨是纷繁复杂的,东晋卫铄在《笔阵图》中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或认为毛笔很轻,笔头很软,然而写起字来却要求力透纸背,于是有人提出执笔要紧,“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遽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却也成为此类说法的理论依据。可见古人认为书法造诣与执笔有很大关系。更有甚者为了凸显执笔的艺术性采取很不切实际的做法,最具说服力的恐怕的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辑,述书上》中引用他人的一段论述:“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起两掌行水之势也”。这里以鹅之形执笔,须食指高钩,高钩后手掌和手腕之间呈垂直之姿,腕紧而死,势必会影响腕关节的运转,这种执笔只顾及了执笔形态之美实则违背了指腕关节活动的生理规律,所以从实际操作看并不太符合实际。钱镇鍠在《名山书论》中说:“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不能不伤今人之愚矣”这段话大概是对此做法最好的评价。日常生活中执筷是利用了物理上的力学原理,拇指、食指、中指的末节夹持住一支筷子,使其能自由开合,拇指上节和无名指末节夹持住另一支筷子,使其基本固定,作为夹取食物的支撑点。上方的筷子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做杠杆运动,一达到夹取食物的目的。于此同时,他几乎成了人们指、肘、臂的自然延伸,成为人的神经末梢的延伸,可见拿筷的方法顺应了人的生理机制,是科学的方法。
上一篇:自媒体方向的工作有哪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