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去发扬与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中华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去发扬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代大家王鸣盛云:“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不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文化传承,先从文字起。
知其源,纳其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谚语有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的是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一样,而相距一千里其“俗”就会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可见,“风”和“俗”两个不同的概念。葛剑雄教授认为,“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也比较小,所以影响也是较为有限;“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
举个例子,在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的服装一旦形成一种基本的形式,就会长时间延续,这就是“俗”。同样形式的服装,有的地方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那种颜色,这就是“风”。
葛剑雄教授认为,“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所以,不是所有过去存在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国家如此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呢?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在今天遇到了传承的危机。葛剑雄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当代中国这40年,发生了过去三千年从未有过的巨变,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与“承”是两个概念,“传”是无条件的完全保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葛剑雄教授认为我们应当无条件地先把它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不致让传统文化失存,其中包括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当中的“传”。
“承”是继承、发扬,不仅要保存还要把它发扬光大。葛剑雄教授认为,“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也就是说,“承”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有用的部分要在现代中国发扬光大,对于其糟粕部分当然是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变化、融合发展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兼收并蓄当中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人,当然要优先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现在有人提出要恢复汉服。对此,笔者的观点是:汉服可以作为礼服在适当的契机出现在适当的场合,而不应无原则地为恢复汉服而不分场合地穿着汉服。通俗来说,衣服是为人类服务的,不能一年四季不分场合都穿一款服饰。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说的,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空洞地背一背传统经典或模仿一些传统的穿戴,那种传承其实是形式主义,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关键在于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创新转化
对于传统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进行内涵与形式的创新转化。关于这点,葛剑雄教授认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葛剑雄教提出,传承传统文化,切忌混淆“精华”与“糟粕”。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我们自然要传承弘扬。否则,抛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用,而完全把目光投向外国文化,那是舍近求远。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些浅显的学问,甚至一些糟粕的东西,都贴上“国学”的标签,视之为“精华”。比如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不过是古时的扫盲课本,虽然人们在解读时可以“丰富”其中的很多道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有多么适合今天的少年儿童。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认识它的内涵,还要与现代社会的实践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形式的创新,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发扬光大。传承中化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读读古人的文章那么简单,关键是要把古人的智慧运用现代中国的建设当中。
上一篇:城管执法人员“反转”:热情帮着占道经营的老人找摊位。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