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警世钟》作者陈天华为何舍身投海?
自己的,中国,须知《警世钟》作者陈天华为何舍身投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警世钟》作者陈天华为何舍身投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质疑历史旧案,警世钟作者陈天华投海自杀,一场赤裸裸的打脸行动!陈天华根本不会舍身投海,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过不去的。
我们先介绍一下《警世钟》作者陈天华,湖南新化县人。
左宗棠说过:要想中国灭亡,除非湖南人死光。
湖南人,性格倔强,强硬剽悍,好勇斗强,不怕死。
黄埔军校闻名天下,湖南人共出了200余名将军。1至5期共有学员7399人,其中湖南人占1/4。开国后,10大元帅中有3个湖南人,10个大将中有6个湖南人。
抗日战争打响,东北三省迅速沉沦,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只打了一年多。
日军打到湖南,26万日军,打了七年。侵华日军,四分之一死在湖南。
可见,湖南人的风格,是多么的硬朗!
陈天华根本不会舍身投海。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过不去的?
后人对陈天华是认可的,这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革命者,意志极为坚定。在当时的留学生圈子里,拥有极好的口碑和人望。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再看,陈天华的养成教育。其父陈善,村塾教师。家庭教育应该很好,1903年,29岁的陈天华,作为大清帝国的官费留学生,留学日本。可见,陈天华这个人非常的励志,胸怀远大,期待成功,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想不开?
这样的人会投海吗?
答案是,不!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梳理一下陈天华的投海过程!
1905年,日本国文部省颁布《关于准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出于政治考虑,应大清帝国政府之要求,取缔留日学生的革命政治活动。
这是合法的!
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材生,应该明白,此举在游戏规则之内!
奇葩的段子出现了!
陈天华为了抗议,在12月7日深夜,写下《绝命辞》。
第2天,在东京大森海湾,自杀?
那是何等的绝望?
这个故事情节,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革命者连死都不怕,怎么可能用自杀来抗议对手?
这已经不仅仅是脑残能够解释清楚了!
显然,这是一场谋杀!
一场对革命者的赤裸裸打脸行动!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到底是谁杀了陈天华?
清朝政府?显然不是,毕竟比陈天华牛掰的革命者,有的是。杀了陈天华没什么用,反而遭人恨。就算要杀陈天华,这个套路也欠考虑。
用自己的生命威胁对手,“你这么做不对,你要是不听,我死去!”
这是一种反智行为,可见陈天华死不瞑目!
这盆水,太脏了!
日本人?显然不是,日本对中国觊觎很久了,他需要培养自己在中国的代言人。没有必要为清政府出力,在日本封杀革命?那就是一个笑话,日本人巴不得中国乱。
那到底是谁谋杀了陈天华,已经无从考证。按照正常的人类思维,逻辑推理。陈天华绝非自杀,谋杀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一场对革命者的赤裸裸打脸行动!
分享一下,陈天华在《警世钟》里写了什么?
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个须知》。
第一, 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
第二, 须知各国就是瓜分了中国之后,必定仍旧留着满洲政府压制汉人。
第三, 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中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
第四, 须知这时多死几人,以后方能多救几人。
第五, 须知种族二字,最要认得明白,分得清楚。
第六, 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
第七, 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
第八, 须知要想自强,当先去掉自己的短处。
第九, 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第十, 须知这排外事业,无有了时。
我们关注第三条,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中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
可见,陈天华对历史的预知感非常强!后面的历史进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透了,也就没活头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哀莫大于心死。
陈天华所处的年代是在1875年至1905年间,当时的清朝末年软弱无力,腐败无能,中国被世界列强侵占、瓜分,丧权辱国,危机四伏,而民众却意志消沉,甘愿忍辱负重、俯首称臣,任人宰割。
陈天华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及宣传家,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起人之一。
为改变国家被侵,中国人民丧失自由的悲惨境地,陈天华对外来侵略恨之入骨,对清王朝专制且无力的统治大为不满,号召中国起来抗争,要改变国家命运。
陈天华在1903年撰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就是为了广泛宣传和激发国民的反帝、反封建,号召民众起来革命的思想,而且十分激烈和迫切,甚至激进。
他大声疾呼的“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见猛回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去做”(见猛回头),及“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中国”和“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见警世钟),无不是一种壮怀激烈。用浅显的白话文形式也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
而当陈天华的这种心急如焚的心情不被理解,迫切的革命思想不被接受,大声疾呼被置若罔闻,现状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于是“哀莫大于心死”就形成了,在东京大森海湾忧愤交加的投海一跳就出现了,只因理想破灭,以身殉职的方式最后一次争取民众的觉醒,也为解脱。
其实抗议日本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只是陈天华自杀的诱因,更多的应该是对国人的“怒其不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