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哪一段书写最让你着迷?
明朝,他的,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哪一段书写最让你着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严世蕃就更别说了,这位仁兄贪了那么多年,家里有的是钱,当年的日本从上到下,那是一穷二白(不穷谁出来当倭寇),严财主在家盖别墅吃香喝辣不亦乐乎,干汉奸?别逗了,当天皇老子都不干。
于占据有王气的土地,那就真没个准了,当年没有土地法,凭严世蕃的身份,随意占块地是小意思,但你硬要说这块地有王气,那谁也没辙。关于这个问题,当时徐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曾派人实地勘察,确系王气无疑。
可这事儿哪有个谱,又没有权威认证机构,但徐大人当政,他说有那就算有吧。
唯一确有实据的,是纠集亡命之徒,收买江洋大盗,但严世蕃同志本就不读书,是个彻头彻尾的混混,平时打交道的也多是流氓地痞,发展个把黑社会组织,那是他的本分,况且他似乎也还没干出什么惊天大案,图谋犯上更不靠谱。
所以结论是:严世蕃是被冤杀的。
那又如何?
杨继盛、沈链、还有那些被严党所害的人,哪一个不冤枉?还是那句老话: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最后当年明月又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再次引用无厘头的周星驰先生在他的《九品芝麻官》里,说出的那句比无数所谓正直人士、道学先生更有水平的台词:
“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
我想,这正是最为合适的注解。
每当读到这里,真是畅快淋漓,也正因为如此,也显示出那个时代的无奈。因为对付坏人,不能通过正当是手段,只能比他更坏,去“冤枉”他,其实那就是那个时代坏了而已。
还有联想到今天的国际形势,某些流氓国家无休止的秀下限,我们是不是也得适当的“耍耍流氓”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我是《明朝那些事》的忠实读者,自然也是当年明月的铁杆粉丝。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些题外的话。
《明朝那些事》出版以后,销量一路飙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二三十年来,从来没有一本历史类的书籍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在《明朝那些事》大火的时候,站出来很多人,也发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的说《明朝那些事》歪曲了很多历史事实,写作态度不够严谨;有的说《明朝那些事》里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对待历史不太客观。诸如此类的说法一时在各大网站甚嚣尘上,不一而论。
记得在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史学界有两大难。第一:汉朝以前的历史,除了《史记》之外,其他的史料太少,很多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写出来来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有时候经不住推敲,令人感到可信度不大。
第二:明清两朝的历史,和先秦时期的历史正好相反,史料太多,同样的一个人物或者事件就有好几种说法。根据这些资料写出来的东西又让人感到雌雄难辨。不知道该相信那一个。
在这个情况下,当年明月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在一个访谈节目中当年明月说他从小就看完了《明太祖实录》,写这样的鸿篇巨著我想他翻阅的资料一定很多,《明史》也应该是第一手材料。关于他对待历史的态度我想用《明朝那些事》中的一段文字来描述一下:
“我在外地讲学的时候,曾几次谈到张居正,讲完后下面递条子上来提问,总有这样一个问题:据说李太后(即李贵妃)和张居正有一腿,不知是否属实。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十分认真地回答哪位认真的求知者:不知道。
我确实不知道,因为即使他们之间有什么冬瓜豆腐,史书也不会写,至于野史,张大人和李寡妇连孩子都有了,这种事情,乱讲小心被雷劈死”。
看完这段文字,我相信大家都应该看到了当年明月对待历史的态度。
当年明月不是历史学家,他的本职工作不是搞历史研究,作为历史爱好者,他只是想让“历史更好看一些”。我觉的他做到了。
《明朝那些事》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近三百年的历史。其间出现了除了十六位皇帝之外,还出现无数个对于明朝乃至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和事件。当年明月把这些人物包括十六位皇帝性格形成的心路历程,他们参与历史事件的各种原因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人说《明朝那些事》里面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不够客观。我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善恶分明的思想感情,怎么能够写出让无数读者产生共鸣的好作品?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读者,如果没有强烈的是非曲直的历史观念,那么我们读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读史的意义又在何方?
一不小心,啰嗦的太多了,大家可能已经厌烦了。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明朝那些事》里的章节片段,那就是关于明英宗朱祁镇的描述。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所俘,也先妄想用英宗“皇帝”的身份要挟大明朝廷,以达到占领明朝江山的目的。兵部侍郎于谦看破了也先的险恶用心,为拯救大明朝廷,也为了大明百姓不受也先荼毒,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新皇登基之后,前任皇帝尚未驾崩的话,那么不管是爹还是哥都要尊为“太上皇”。于是,已经成为俘虏并在也先营中受苦的朱祁镇由“皇帝”再升一级变成了“太上皇”。也先率领兵马把北京城团团围困,试图利用朱祁镇的身份敲开城门,占领北京。于谦召集勤王兵马和北京军民誓死抵抗,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无奈之下裹挟朱祁镇退兵北返。
原先朱祁钰并不想当皇帝,被大臣拥立即位当初还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皇帝这个位子实在太舒服,感觉太良好,容易上瘾。而且皇位很窄,只能坐一个人。所以当王直于谦提出要派出使臣迎回“太上皇”的时候,感觉到哥哥已经成为自己皇位威胁的朱祁钰不干了。原本忠厚老实的他表现出帝王残酷无情的一面,极力给出使瓦剌的使臣制造障碍,一心只想让他的哥哥永远留在北地吃雪喝风,甚至死了更好。最后依靠于谦的坚持和使臣的周旋,朱祁镇终于回到北京。朱祁钰始终对自己的哥哥放心不下,把朱祁镇软禁南宫,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数年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二度称帝。朱祁钰当时已病入膏肓,闻听之下,惊惧而亡。于谦因为拥立景泰帝,犯了朱祁镇的忌讳,虽然他坚持迎回了英宗皇帝,却被二度称帝的朱祁镇下令处死,一代名臣蒙冤而死,想来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争夺皇位而做的龌龊事在历代皇权争夺战中并不新鲜,只是他们个人对于权利欲望的表现,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我最喜欢这段篇章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朱祁镇身上发现了几个闪光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朱祁镇在瓦剌当俘虏的时候,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了周围几乎所有的人,其中包括也先的弟弟。同时和他的侍卫袁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超越了君臣之间的关系,成为真正的朋友。朱祁镇的妻子钱皇后因丈夫被俘,思念深切,日夜哭泣,最终哭瞎了双眼。后来虽然和丈夫被囚禁在南宫,但他们夫妻仍然恩爱无比。在她的心中,朱祁镇无论是皇帝还是囚犯,对她而言只有一个身份——丈夫。钱皇后和袁彬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挚的情感。有的史学家在评论当年明月关于这段历史描述的时候说歪曲史实,但我仍然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段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即便在尔虞我诈,残酷诡异的政治斗争中也有真正的友情和爱情存在。我想幸福的人生里不能没有这两种感情,所以尽管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甚至也不是一个好人,但他是幸福的。最令我感叹的是朱祁镇弥留之际废除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被实施的妃嫔殉葬制度,《明史》称此举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有此赞誉,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可瞑目也!
上一篇:男人为什么喜欢喝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