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收麦子的季节,也是回家的时候,您也想回家了吗?
麦子,父母,到了收麦子的季节,也是回家的时候,您也想回家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那时,老师教育不长进孩子“学习不中用,下庄户地,天天过麦……”。 没有了过去“过麦”的道道工序,我已很难向孩子解释麦收的不易,“打场机”卖了,拖拉机的忙碌也不多见了,甚至不敢想的公粮都不交好些年了,就连村村都有的“磨坊”也纷纷倒闭,想让孩子她理解馒头面包都是麦子磨成面粉蒸烤出来的也好费劲。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代如小脚老人早已远去,不复返。飞速发展的经济冲淡了农活的辛苦,也冲淡了冬日里一碗面汤的香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麦稍黄去瞧娘”儿时的时候,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夕,我都会跟随爷爷、奶奶回老家收麦子。
在农村,到了小满这个节气,农民伯伯就开始忙碌了,他们定制镰刀,买木锨扫把,拾掇各种农具,忙得不可开交。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各家各户互相帮忙的时候,大家就会准备很丰盛的饭菜。一来用来犒劳农忙辛苦的收割人,二来也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大家相聚在各家。那个时候大家的条件都不好,可能一个月才吃一两次肉,但是却很满足开心。
到了收割的时候,人们天不亮就去田里干活,直到太阳西沉月亮升起才会回家。割下的麦子要先打成捆,然后肩扛扁担挑运回去,牛拉石磙把麦子碾下来,即使这样,一亩地也只能收100多公斤的粮食。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人力小型收割机,再后来又有了脱粒机,节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再看现在,还是麦收季节,人们什么准备工作也不需要做了,农民伯伯们骑着电动车或开着三轮车,到地头的树荫下乘凉,有的喝着啤酒,有的品着凉茶,耳听着收割机的轰轰声,眼看着遍地饱满的麦穗瞬间变成一粒粒金黄的麦粒,然后一车车运回家中,这真的是“播下一粒种,收获万担粮”啊!
虽然那时我只能在田间地头看他们收麦子,但这样的情景却让我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民伯伯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当然炎炎烈日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不是一般的辛苦,但是看着丰收的硕果,所有的疲劳都一扫而空。到了晚上,身体的疲乏会让人快速进入梦乡,日子过的充实安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又快到了收麦的季节,昨天给家里通了电话,问及小麦长势咋样?母亲说,今年小麦特别好,雨水适中,不旱也不涝,如果没有大的天灾,应该是丰收年。最后我还说,要不回家帮着收麦吧?母亲说,现在都是机器收,一天就收完了,现在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再说了回家不仅耽误挣钱,还要多花路费,不要回了。我知道,这是一贯勤俭节约的母亲的真实想法。
下午看了一个网友写的,去年回家收麦,车子加油600元,过路费550,收麦300,收了三亩小麦2700斤,卖了2800元,来回路费两千多,回家收麦真没必要。
回不回只在一念之间。单从经济,省钱的角度说,收麦回家真的没必要。但这显然不是提问者的本意,提问者只是借这个话题,提醒一下外出的人,趁着麦收,是时候回家看看吧,家里的年迈的父母,老婆孩子都等着你回去呢。。。
为了生活,更多的人,不得不选择了两地分居,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夫妻两个天各一方的情况非常常见。没有钱,拿什么养家?拿什么赡养父母?拿什么抚养孩子?没有人想两地分居,可实际上不得不两地分居。没有钱不行,没有感情更不行,长期留守的妇女由于男人长期不在身边,会缺乏安全感,猜疑心理重,适当的回去可以安抚女人的心。
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流失,农村的老年人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我的父母快七十岁了,还种了十几亩小麦,我经常说,不要种了,可他们依然在坚持,说是机器种机器收,费不了多大力气,我知道一辈子勤劳惯了的父母,一旦闲下来就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他们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不想向儿女要钱。天下父母心是一样的。
为了更好的活着,人们负重前行。可这些负重前行的人啊,往往忘记了时间逝去的无情,忘记了人生短短几十年已过半生,忘记了无法报答的恩情,忘记了生命虽强大但也脆弱的一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些事情、有些道理是以时间的失去而懂的。走出去的人啊,看惯了外面世界的多彩多姿,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确让人眼花缭乱,但千万别忘了自己身后的家,常回家看看,别留遗憾!
写完这篇问答,我决定了,今年收麦回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收麦子,就像是过节一样!肯定想回家了!去感受丰收的喜悦,人也会精神很多!明天回家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啊!不过没办法,上有老下有小,要努力赚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