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长江,李白,赤壁你都知道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赞叹长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作品,被后代世人所竞相传诵。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长江不妨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因为,这两条河同样孕育了中华民族源远厚重的文明历史。
古今描写长江的诗词有很多:
有优美明朗的朋友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浓浓委婉的衷肠轻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有轻松欢快的思归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有浓郁悲壮的困顿境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但是笔者认为,能打动人心的诗词,应该是把长江这一自然景观与生命、与人类命运连接起来,上升到哲学思辨、人文关照的境界,那么这样的诗词,可以说就具备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了。
在许许多多的诗词当中,有这么三首诗词,令人读后酣畅淋漓、心神为之开阔振奋,一起来欣赏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东坡居士仕途坎坷,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游览赤壁时所作
词的上阕描写长江壮阔雄伟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下阙忆古怀今,追慕英雄,反关自身,不禁感慨时光如江水流逝,人生如梦。
整部作品大气磅礴,雄厚苍劲,物像明朗,意境高远。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把一幅宏大的古今长江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引起对人生的深度关照,把整篇词作气氛推向了高潮。
苏轼被称为宋词第一人,不是没有原因的。苏轼之前,词坛风气大都以委婉细腻、艳丽沉靡居多,苏轼却独立特行,对词之一事进行大胆改革,赋予了词作大气豪放、富于哲理的风格,一扫词坛艳科文风,为后世开创了新的典范。
这首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词作中乃至宋词中的代表作,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感来者,不愧为“千古绝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曾被作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首词,就把一部名著的意境全部涵盖在内,高度总括!
在这首词作上阕追古咏史,作者观长江滚滚东流,一去不回头,历史上多少史事英雄、是非成败,转眼成空,不可长久。
下阕谈今抒怀,观江上白发渔翁,惯见四时轮转,世事沧桑变化,友朋相遇,浊酒一杯喜开颜,古今纷扰世事,全部都成了酒后聊资。
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状元及第,但是政治生涯异常坎坷曲折,他为人清正,敢于直言谏上,因此失宠于皇帝,得罪于权奸,所以仕途不顺,遭贬谪流放。他看惯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经历人生无常,阅尽世间百态,对于人生自有一番独到的认识与理解。
在这首词作中,杨慎咏古怀今,抒发心中情志,不但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也有笑对沧桑人生的潇洒自在。在有意无意当中,提示了人生真实面目,把本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旷的境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词的上阕写景抒情,写诗人畅游长江,饮用长江特色,心旷神怡,悠闲豁达,看江水远逝,观云卷云舒。下阕谈今言志,对现实充满期望与信心,对于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在1956年南方巡视时,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下的词作。
虽然当时国外敌对势力一直在对我国威胁、欺压,但是国内也在积极进行生产,主席用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来表达面对国内外形势了然于胸,信心满满。
在词中,主席借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了旧社会一去不复返,对国外敌对势力的不屑一顾,对国家未来充满了信心。伟人的气度与风采,跃然纸上。
【总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水系,气势壮阔,源远流长,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元素。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历代文人墨客,对长江极尽赞美和吟诵之能,无非是感水”上善若水“之德,水在天为雨、落地为水、高温成气,无形无色,亦无希求分别,随圆就方,容污纳垢,对于人与自然的需求,水没有任何要求回报之意,这也正是水的可贵之处。
在看懂了水的德性、看透了人生真意之后,仍能如毛主席一样关照现实、关心民生,那么诗词作品作为人类承载文明的工具,就发挥出了应该有的明理、励志的社会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