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兰亭序不过是篇文字日记而已,为什么值钱?
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兰亭序不过是篇文字日记而已,为什么值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不用我多说,学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了,书圣王羲之。既然能成为书圣,那么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钱的,我这样说,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第二,唐太宗李世民极力推崇。
唐太宗对《兰亭序》的追求,是非同一般的。而且他为了得到《兰亭序》真迹,甚至都不择手段了,这里有很多传说,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最终《兰亭序》是否随太宗下葬了,至今仍然是个谜。不管下落如何,被唐太宗极力推崇的书法作品,想不值钱都难啊。
第三,看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兰亭序》被选入《古文观止》,这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
兰亭序的文学价值,历来被其书法价值所掩盖。
古时的书法家,可不像现在的所谓书法家。在古代,文采是书法家书法作品的灵魂,没有一定得文采支撑,书法作品时干瘪的。
《兰亭集序》全文三百二十四字,语言清新优美,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的意境高远深奥。在以轻松的语言描绘过景色之后,语气渐转深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此后话锋再转:“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对《兰亭集序》分析说:“此序的前半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半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促,以感慨作结,令人遐思无限”。
爱好书法的朋友都能发现,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所开创的书法风格,一直影响到现在。很多字的结体、写法,都是他们开创的。他们在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
最后两图,是本人今日习作,欢迎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名人聚会,大家书法,艺术高超,年代久远,历代推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南忆平生,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兰亭集序不是问题所说的文字日记,而是国宝中的国宝。下面我们来分析下的价值所在。
人物以及历史价值
众所周知,因为是王羲之的亲笔之作。在王羲之书法之前中国的文字还处于篆体,王羲之书法具有文字的革命性。可以说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了当时的文化。
创作地点及历史背景
兰亭位于市区以西约10千米处。相传此处曾是越王勾践种植兰草的地 方。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与好友在此“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并 写成了有“中国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集序》。
文体及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兰亭序》行书帖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最后,物以稀为贵,它是仅有的一个,并且据说真迹已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坟墓,成了殉葬品,留下来的只是唐人的摹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对这种提法有点不近人情的说道:一是作者无知。二是装傻充愣。三是调戏读者引起大家围猎博得流量与眼球。你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你真不知道兰亭集序是什么体裁的作品?它的书法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价值和影响吗?大概每个懂得中国文学和历史的中国人都多少知道一些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兰亭序,字贴本身是孤品,再者主要就是王羲之书法无人可比。他的书法作传世量几乎失传。物以稀为贵。他的作品堪称国宝。所以直钱。
上一篇:你命中等过的人,等了多久,你们最终在一起了吗,说说你们的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