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麦病害怎么治?
小麦,叶鞘,病害小麦病害怎么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5、小麦炭疽病
小麦炭疽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
叶鞘染病:麦株基部叶鞘先发病,初生褐色病变,产生1-2cm长的椭圆形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灰褐色,后沿叶脉纵向扩展成长条形褐斑,导致病部以上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期病部连成一片,致叶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茎秆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的小麦品种;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
发病重的地区或地块,可喷洒:咪鲜胺锰盐;苯菌灵,或多菌灵,可间隔10-15天再喷1次,连喷2-3次。
6、小麦纹枯病
云纹状病斑
茎部腐烂易腐烂
危害特征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多种症状。
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于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降低播种量;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加强排水;防除杂草。
②种子处理:可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16%戊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20-533g/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300g/100kg种子,对适量水,加人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③春季小麦拔节期用:30%苯甲?丙环唑10g/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60g/亩,兑水喷雾,防效增加。
④发病初期,用丙环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冈霉素?三唑酮),对水均匀喷施。
7、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出麦苗,用水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但在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保护无病区;发病田严禁留种,就地封锁,就地消灭,严禁留种,且将病茬焚烧,减少病源;重病地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水。
②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600ml/100kg种子,或6%戊唑醇种衣剂30-60ml/100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③在返青拔节期,可以用下列药剂防治: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或硅噻菌铵,顺麦垄淋浇于小麦基部。
8、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散黑穗病主要发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时病穗外包有一层浅灰色的薄膜,后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发生于穗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抽穗后至成熟期症状明显。病株全部籽粒变成菌瘿,菌瘿较健粒短胖。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白色,内部充满黑色粉末,最后菌瘿破裂,散出黑粉,并有鱼腥味。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入;实行轮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抽穗前后在田间拔除病穗,并带出田外烧毁,减少病菌传播。
②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600ml/100kg种子,或6%戊唑醇或50%多菌灵种衣剂30-60ml/100kg种子,兑水混匀拌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
9、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根腐病的品种;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病源;轮作换茬,适时早播、浅播;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②种子处理: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14-300g/100kg种子,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40-200g/100kg种子,或50%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00-125g/100kg种子。
③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进行防治:异菌脉;三唑酮,丙环唑,对水喷雾。成株开花期,喷洒丙环+福美双对水均匀喷洒。成株抽穗期,可用丙环唑+三唑酮,对水喷洒1-2次。
10、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危害症状
危害特征
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适时播种,避免早播;对已发病田块,增加肥水管理,减少损失。
②种子处理:用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也用种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种,并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叶螨。
③及时防治蚜虫: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或氟啶虫胺腈。
11、小麦丛矮病
危害特征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
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
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
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上一篇:这疫情期间,拖欠房租17天,房东停水停电这种做法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