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赞同李逵是《水浒传》里最大的至伪至奸至恶之人的说法吗?
李逵,梁山,的人你赞同李逵是《水浒传》里最大的至伪至奸至恶之人的说法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还有,他对“宋光明哥哥”极为忠诚,宋江既庇袒他,又最怕他这头“铁牛”牛脾气爆发,所以,宋江在喝了朝廷的毒酒后,为成全自己的“名节”,将毒酒又赏他喝,让他与自己同赴黄泉。
说李逵非伪、奸、恶之徒,可举以下三例证之:
李逵嗜血,两柄板斧杀人如砍瓜切菜,因此误伤不少人。但他绝非铁石心肠,他事母至孝,欲将老母带到梁山享福,不想老母被老虎吃了,他只好寻虎又杀虎为母报仇。
在接受任务走出梁山后,他误打误撞“当”了县令,还懂得为弱势群体伸张冤屈,博得“草民”一片叫好声。
当李逵被燕青几个来回扑倒在地,他输得心服口服,没有表里不一,没有借隙寻仇,甚至对燕青只有敬仰,没有怨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错,我对李逵颇不以为然,这个人心里没有忠义善恶之分,个性极及其鲁莽冲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逵,可以说是个恶人,但是说不上有多伪多奸。
他头脑简单,没什么文化,使诈耍赖的能力很有限。无非是在赌场赌输了,回来骗宋江给他点银子去翻本,这可以算是小奸小诈,但是说不上大奸大伪。
他平日里也就在牢房里欺负欺负犯人,去鱼市上抢夺鲜鱼,吃饭喝酒不给人,赖不过了就拿斧头砍人。不动脑子的作恶,只能作小恶,作不出大恶。
虽然是小奸小恶,但他还是有一定的扶危济困侠义情怀。当他误以为宋江强抢民女的时候,即便这是他平日里言听计从的大哥,也立即翻脸要砍人。算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
另外一点,他对母亲还算是有点孝心。
虽然李逵被称作是第一煞星,天煞星,作恶肆无忌惮,不计后果,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至伪至奸至恶?自然说不上
他只是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
李逵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作者着墨较多,性格较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梁山革命队伍的要将,历来的评价较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我对他的整体印象. 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把抢别人的东西也率率真的话,李逵不过是不加掩饰表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其实是其嗜血性。李逵作战不能说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表现得十分勇猛,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要看到,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此举固然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小,但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再次是其奴才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次反对招安为证。但是我们要看其反抗背后潜在的动机,虽然说李逵做事经常缺乏思考,率性而为,但在这件事上他恰恰是有着明确的目的、并不含糊。 自然,李逵的结局也是很有悲剧意味的,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最后却落得一个最窝囊不过的死法,而且还是死于自己最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这无疑具有一种反讽的效果,应该说作者的这一处理方式,是很有深度的。
提到李逵,我就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对这个莽大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好几种变化:孩童时代,喜欢他敢爱敢恨无拘无束,坚持要造反到底;少年时代同情他被宋江鸩死,惋惜英雄之没有善终;后来却渐渐对这个人的滥砍滥杀充满了恐惧,认为这是一股可怕的破坏性力量。再就是当下了,多了些理性的我,越来越感到,对这个黑大汉很难下一个简单化的判断。
李逵又是个很复杂的人
这个莽大汉虽然匍匐在底层,但却视生活重压若无物,活得如此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是那么坦荡、率真、质朴,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李逵身上凝结了最底层人们的可贵品质。可是,从情感上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可能又是另一回事,一个想过平庸的幸福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至少我不愿意,像我这样的庸人只想平静地活着,可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说不定啥时候就会打破这种平静的人。李逵正像一枚不定时炸弹,极有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引爆,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一个凡夫俗子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无牵无绊了,破坏的能量十足骇人。其实也不是只有我这样的庸人才对李逵怀有隐忧,鲁迅先生当年就说:“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嗜血者”形象:李逵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会“杀得手顺”,在他“杀得手顺”的状态之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扈三娘一门老幼,即使全凭水浒好汉的善恶观,恐怕也没有多少纯粹的恶人,可当他们顺着李逵的巨斧倒下时,只能怪自己运气太坏了。《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唯独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让人心痛,“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作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咱们的“黑旋风”!也许在逼使朱仝上山入伙的目标之下,无论在哪个梁山好汉的眼里,一个小衙内的生命都是不堪一顾的,然而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暴力,却似乎只有交给李逵去做,才会那么挥洒随意得心应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