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子,竹子,杏子四时田园杂兴春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无限同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于南宋时期,作者是范成大。诗中描绘的是一派恬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景象。诗的内容是: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全诗大意:
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饱满诱人。地里的麦穗开出了雪白的花,但是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的。夏至到了,白天变长了,篱笆和院落旁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在飞来飞去。
在诗的头两句中,作者用“金黄”和“雪白”,“肥”和“稀”寥寥数字进行了对仗,便刻画出了形象生动的色彩和形态,并且把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描绘得非常传神。作者在后两句中加入了动态的“蜻蜓蛱蝶”,这样就与前两句呼应,形成动静对比,使整首诗动静相宜,也更加完整。在后两句诗中,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无人过”三个字进一步衬托出了乡村的静谧,为后面的“飞”做了铺垫——这种写作手法非常巧妙,也很是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梅子和杏
“梅子金黄杏子肥”一句中,说到的梅子是金黄色的,这可能与事实有点出入。实际上,成熟梅子的颜色是黄中带点红色,而杏成熟后的颜色才是金黄色的。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因为梅子和杏当时还没有真正成熟。如果梅子成熟了,这句诗是不是应该改成——“梅子绯红杏子肥”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绯红一片的场景,那应该也是蔚为壮观的。梅子不仅和杏长得很像,而且它们的外观还跟李子(上图)非常接近。这是因为它们都同为蔷薇科李属的植物——也就是说,梅子、杏、李子都是近亲。它们彼此即是近亲,而且还可以相互嫁接。
什么是嫁接呢?
按照专业的说法,嫁接是植物的人工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我们可以把嫁接想象成植物界的“换头术”。
此外,是不是一棵植物上只能嫁接一种别的植物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爷爷,他自己嫁接的一颗果树,上面竟然长着橘子、橙子、芦柑、文旦、金桔、柚子等11种水果,密密麻麻的挂在枝干上边,而且个个味道不同。这可真是神奇。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诗中的梅子和杏长在同一棵树上,该怎么做?如果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又会怎样描绘呢?
关于麦花
从“麦花雪白菜花稀”中,我们了解到麦子也会开花,而且还是雪白的花。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比较稀奇的事情。我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每一个麦粒处,都会开出小巧的白色的花来。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看到麦花呢?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两点:
第一,大家很少到农村去,特别是在麦子开花的季节;
第二,麦子的花期很短,只有2—3天。
按照常识来想,植物开花之后,必然会结出果实和孕育出种子。大家猜一下,麦粒究竟是种子还是果实呢?生活中,我们大多习惯把麦粒称为种子,但是麦子的果实在哪里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一个,即——麦粒是果实。只是这种果实的果皮和种皮是紧密连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这种果实还有一个专业的名字——颖果。水稻、玉米也属于颖果类的植物。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粒是种子还是果实?
有人会说,既然说水稻是颖果类植物,那米粒就应该是果实了嘛。但是不要忘了,雪白的米粒是脱掉壳后的样子哦。那有人又会说,脱掉壳的米粒当然就是种子了嘛。可是这样说也不够全面。水稻颖果的果壳和种壳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在脱果壳的时候就会把种壳同时脱掉了,所以剩下的部分——雪白的米粒——就成了“缺失了种壳”的种子。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像麦子一样看似比较熟悉,却又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的植物呢?当然有,那就是竹子。
中国人都爱竹子,可是谁见过竹子开花结果呢?
上面图片中就是竹子的花和果。不得不说,竹子开花非常罕见。这是因为竹子一般要经过30—40年,甚至更长的营养生长期后,才会集体开花结果。更神奇诡异的是,竹子在开花结果后,植物体自身很快就会死亡。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开完很快就死掉了,所以我们很难遇到。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会觉得竹子开花很不吉利。我们现在了解了竹子的习性,知道这是竹子的一种繁衍方式,当然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问题了。
让我们再回到诗文“麦花雪白菜花稀”。按照诗中初夏的季节,再想象一下犹如遍地皑皑白雪的场景,大家会不会想到“六月飞雪”的典故?
六月飞雪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现在研究表明这多半是由于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空气导致的。但是在古代,如果出现六月飞雪,会被认为是有人受到了天大的冤屈。
“六月飞雪”作为历史典故,最早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姬平请齐国的邹衍等贤人来帮助治理国家。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燕王意识到邹衍的冤屈,就释放了他。后来,中国有一位叫做关汉卿的杂剧作家,他有一部《窦娥冤》流传至今。这部剧的大意是: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受贿官府判斩刑。在窦娥被斩之后,“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因此,幸亏诗中的“雪白”是麦花引起的,如果真的是下了一场六月飞雪,即便不能代表着某人受到了天大的冤屈,但是也可能会对麦子等农作物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日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一句中的“日长”,可以解释为“白天变长了”,但同时“日长”又称作“日长至”,也就是“夏至”。古人早就测量出夏至这一天的白昼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所以就把夏至也称为“日长”了。
这里有个小问题:古人还把冬至称作什么?
靠直觉猜测一下就可以知道冬至可以叫“日短至”,简称“日短”。
然而,根据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长短来确定夏至和冬至的前提,是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时间。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人没有钟表该怎么计时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