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黑皮鸡枞菌怎么消毒?
黑皮,菌丝,环境黑皮鸡枞菌怎么消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大棚设施栽培。
大棚应选择坐北朝南,栽培场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无白蚁危害的地块,土壤以砂壤土或壤土为宜,最好是菜园土,栽培场地上方用密度85%遮阳网搭建荫棚。
2、室内工厂化栽培。
菇房宜坐北朝南,每座菇房面积为10米(长)×7.7m(宽),层架式栽培,设5层3排,每层面积45平方左右,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25平方。每排架宽1.5米,层间距60cm,底层距离地面30cm,顶层离房顶1米,菇床两边及中间设80cm走道,便于操作。制袋管理
⑴栽培配方
棉仔壳30%、玉米芯30%、木屑8%、玉米粉10%、麸皮20%、碳酸轻钙1%、石灰粉1%、菌菇生态宝0.5%。将主料预湿,待其充分均匀吸湿后加入辅料,保持含水量60%~65%,每袋湿重约1.2公斤,培养料PH值8.0左右,搅拌均匀后装袋。
⑵接种培养
选用规格为32.5cm×18cm×0.03cm的聚乙烯袋装料,装料松紧适度,菌袋及时放入灭菌锅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升至100度后,保持15小时左右,再焖2小时出锅;高压灭菌1.5MPa(121度,保持6~7小时)。灭菌结束待料包温度降至常温后,移至消毒好的接种室进行无菌操作接种。之后将所有菌袋统一移入培养室进行避光通风培养,菌丝生长阶段,最适宜温度范围18~26℃,空气相对湿度60%~65%,黑皮鸡枞菌菌龄长,菌丝长满袋需30~45天,再经35~45天培养,培养基表面出现黑褐色菌皮或组织时,表明菌丝已生理成熟,可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四、发菌管理
1、大棚栽培
将栽培地整理成宽1m、长度视田块而定的畦面,清理表土做成15cm走道,畦底撒些石灰,晴天播种,将成熟的菌袋剥去薄膜后整齐摆放至畦中,每667平方播放栽培袋16500袋左右,每袋间距5cm,然后覆土4~5cm(覆土前应先将土暴晒)。
2、工厂化栽培
菌筒培养40~50天,菌丝走满袋后,把菌筒移入栽培房开袋,每层先铺1层编织袋,再铺1层砂壤土,然后把开好袋的菌筒整齐地摆放在层架上,每平方米摆放菌筒64袋,每座菇房可放14400菌筒。在覆土前3天将覆土材料(砂壤土)用石灰粉拌匀消毒,含水量为60%~65%,用薄膜覆盖密闭24小时后掀开进行搅拌,调节ph值7.0~7.5,拌匀即可覆土,覆土厚度2.5~3.0cm。覆土后进行喷水,覆土含水量以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菇房内温度控制在23~28度,温度过低要加温,温度过高要通风降温,菇棚要求通风换气并给予散射光,培养25天左右即可出菇。
五、出菇管理
在温度23~27度,湿度60%~70%,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覆土后7~10天,菌包即会转成红褐色的菌膜,此后管理重点是调节好棚内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保持覆土湿润,若覆土层呈白色则太干,早晚应勤喷水,每2-3天喷洒一次菌菇生态宝稀释液,也可每天喷洒。转色后10~15天有许多小菇蕾冒出土层,此时要增加喷水次数,再过3~5天即可采收。
6采收加工
当菌盖开至七八分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握住菌柄下半部轻轻拔起,将黏附在菇体基部的泥土削去。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保持土层和棚内环境清洁卫生。养菌期间不浇水,5-7天后开始喷催菇水(菌菇生态稀释100-200倍喷洒),拉大温差,10~15天可采收第2潮菇,以后各潮次管理相似。黑皮鸡枞菌可鲜销、腌渍、干制,深加工鸡枞油、面食、脆片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黑皮鸡枞菌怎么消毒?
提出这个问题,看来还是很有安全意识的,下面是我的经验。
黑皮鸡枞菌现在可以人工培育种植,现在市场上的可食用黑皮鸡枞菌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培育的,不属于野生菌范围内,生食、熟食都可以。需要消毒再食用的基本都是野生菌,消毒方式通常是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大蒜,并且高温烹制,同时,大蒜也可以提升鲜味。所以,如果你在食用黑皮鸡枞菌时不放心的话,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大蒜并且高温烹制,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可以加入青辣椒 那样做出来的黑皮鸡枞菌会非常美味。
以上是我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黏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以阴暗潮湿的地方比较常见。其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环境,在树林中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树桩上较多见,它是食用菌生产上的重要的竞争性杂菌。黏菌生存的环境与菇床环境接近,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的菇床上,常出现黏菌侵染培养基和菇体的症状。当温度在26-37℃之间菇房湿度达80%以上、覆土面大量积水的情况下,黏菌生长迅速并很快形成孢子。孢子可随水、空气和昆虫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危害。
黏菌主要是污染培养料,与食用菌菌丝争夺空间和营养,还可以围食食用菌的菌丝和孢子而造成菇床或菌袋不能出菇和培养料腐烂变质。它常在菇床、菌筒、及椴木上发生,菇床上黏菌的种类较多,有的生长在菇床的覆土表面,白色、平贴,呈扇状向四周扩展而且发展迅速;有的则在培养料的表面长出丝状黑色或白色长毛。
黏菌的病原菌为绒孢菌,黑皮鸡枞菌培养料被黏菌侵染后,料面会出现胶黏性、半流动性变形体,扇面形,多分枝、脉络状,呈鲜黄色。黏菌还会覆盖子实体,随之腐烂,有腥臭味。
黏菌主要生长在黑皮鸡枞菌菇床料面、菌袋表面,经常是当时没有任何异常,结果第二天就发现在子实体的表面长出一大团的原生质团,而且该原生质团能慢慢移动,有的原生质团还可以移动到菇床床架、覆盖的塑料薄膜等上面。如环境阴湿,其发展较快,并逐渐连片,甚至覆盖整个黑皮鸡枞菌菇床表面。菇床受害,造成不出菇;菌筒受害,造成烂筒;由于黑皮鸡枞菌子实体受害,易于腐烂,从而失去商品价值。
黑皮鸡枞菇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发病部位下面的培养料变潮湿腐解,蘑菇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子实体生长期发病,可使子实体菌柄基部软腐,覆土板结,不再出菇。黏菌在菇床上的表现为:当发生在菇床培养料或覆土表面时,初期为黏菌的营养体生长扩展阶段,床面出现白色、黄白色、鲜黄色或土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其菌落没有菌丝,是一层黏稠状的液体,向一方或四周扩展。扩展的前沿多呈扇状或羽毛状,边缘清晰,其下面的培养料变潮湿并逐渐腐烂,黑皮鸡枞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如在覆土后发生,覆土层会变得潮湿而板结,不出菇或长出的蘑菇菌柄基部常呈水渍状软腐。后期则在发病部位形成子实体,不同种类的黏菌形成的子实体形态、颜色及大小不同。
上一篇:饲养宠物貂要办证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