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把人比作树该如何评说?
自己的,人才,环境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把人比作树该如何评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挪死,人挪活"是咱们老祖宗看问题的常用方法—类比法,我们的祖先从自然现象中类比总结了很多智慧。比如,“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树挪死,人挪活"等等。
但是这些类比总结不一定无懈可击,比如,人一定要往高处走吗,穷则独善其身不行吗;树挪容易死,人挪一定活吗,可能也会失业吧,在当今社会跳槽较为频繁,在一家事业单位或企业一直干,工作是不是更容易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呢,可能哦。我仅仅举了几个例子而已,还有很多,欢迎切磋。
咱们老祖宗智慧博大精深,对于这些只能说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挪死,人挪活”表达的是树要相对固定,不要经常移动,人要多移动不要呆在一个地方静止不动。这句话表明:一是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仅要适应一个地方的环境,还要适应另外一个环境,不仅要适应好环境好地方,也要适应坏环境甚恶劣环境铐炼;二是人才要经历多岗位锻炼,现在干部管理条例明确,在一个岗位不能超过10年或一定年限,否则就要进行轮岗,这是对干部成长多方面培养的一种举措,如果经过多岗位多方面培养锻炼,能力素质都很优秀,成长进步应该是大大有益的;三是有利于创造更多机遇条件,各地各岗位资源配置不同,人才结构也不一祥,这里没有机遇,挪动后新的机遇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人挪活的道理!本人就是缺少挪动机会,所以进步就比较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完题目,我脑海里第一个呈现出来的词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人比作树不是“树人”又是何?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此文摘自《管子·修权》其大意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才,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不管是国家、民族还是家庭,只有把人培育好,才是接续、繁衍、传承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的重要论断。事实证明21世纪竞争的焦点就是科技与知识的竞争。而科技与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了人才,才会在各个领域无往不胜。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同时也是运用者和传播者,更是构成生产力提高的特殊要素。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虽然说人才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甚至是资本性资源。但要想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或者留住人才却并非易事,首先培养人才需要家庭及全社会的力量,在其优点或特长下还要给他发挥的空间及施展的平台,然后还要经过竞争及反复的锤炼,诚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有这样才终成为人才。
至于如何发现并留住人才,我想在现今网络时代,已有了成熟而又科学的方法、方式,这一点不需多虑,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储备。国家也好,企业也好,“人才储备”都是着眼未来、获得持续竞争的致胜法宝。特别是科技尖端人才,技术专长人才更是抢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愿我没有理解错本题“把人比作树”的意思,否则,就贻笑大方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挪死”是因为树靠吸收土壤里的养分活着,如果挪动了树的位置,多半就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死。“人挪活”则是告诉我们当做是遇到困难时,需要灵活思维,转变思路,这样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如果要将人比作树的话,则可以理解成人不能忘本。即不能改变人立于世间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观念,也可理解为不能忘初心,需要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然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一事无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树是植物,靠根扎入大地吸收营养生存;人是动物,靠行走猎取食物生活,从生物学上讲就是本质的区别。树的挪动,伤了根又改变了水土和光照和温度后,活过来是大问题;人每挪动一次,生存空间增加了,生存经验又多了,人为关系变大了,这些都是创业发展的优势,所以说“树挪容易死,人挪更加活”。
上一篇:农村道路已经硬化,道路两旁也搞了绿化,为何阴天下雨还有泥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