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迈入不惑,则无祸,则多福!”什么意思?
不惑,自己的,这就是“迈入不惑,则无祸,则多福!”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老苏,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迈入不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四十岁 掌握了为人处世的一些法则,事物变化的一些规律,就像学了易经一样,可以去吉避凶了
则无祸,这个不是没有灾祸的意思,而是可以避免一些灾祸,因为我们了解了人情世故,说话办事就会注意,我们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乐极生悲,那我们就可以保持平常心态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减少灾祸的发生
则多福,灾难少了自然就有福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易经,那我们不惑的年龄可能提前哦,因为易经就是告知我们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我们多年的生活感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步入的阶段,所处的心态都不同。自古就有“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做了简要的总结。
迈入不惑就是人到四十,通过几十年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对于社会,已经洞察世事,了然于胸。对于人生,自己的来路和去处都已明了,不再有疑惑和彷徨。
达到不惑的阶段,自然知道如何看待名利,获取自己应该有的,避免掉可能招致的祸端。
无祸即平安喜乐,福禄必至!
一首白居易的《知足吟》,与诸位共赏。
不种一陇田,仓中有余粟。
不采一枝桑,箱中有余服。
官闲离忧责,身泰无羁束。
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樽中不乏酒,篱下仍多菊。
是物皆有余,非心无所欲。
吟君未贫作,因歌知足曲。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惑是论语中提出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并不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必须要达到标准或必经之路。论语中还有一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应该是明白了道理,指能明事理,辩是非。可以妥善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为各种欲望迷惑。
则无祸,则多福,中国有句古话,《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或福或祸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招来的。当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达到不惑,无论做事或是处理事情,都会中正平和,不会偏激,祸自然会远去,”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几句话讲的是古“入”字的作用,“入”即先端尖锐的研究探测自然事物内在的工具,是探索自然事物内在特性和有用价值本质的;“迈”是远行的本义,“迈入”就是指长期坚持坚守探索未知自然事物的内在,会使人们获得智慧变得聪明智慧起来,“不惑”就是不迷糊,就是聪明,这就是言人类的智慧文明必须靠探索未知自然而开拓,离开探索是不能摆脱愚昧无知的;那么,所谓的圣人的教化也是不能使人摆脱困惑的。这就是“则无祸,则多福”的道理。経过探索,了解把握了自然事物特性就可以取利而避害,这就是无祸的根源;利用自然事物的特性开发创新出先进技术就可以造福于人类,这就是多福的内在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惑知天命,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好争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人只有懂得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行为变成习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能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再延伸到学习与工作中同样如此,弄虚作假临时抱佛脚可能运气好,当时也能收益。但长久来看终究会因为内心空无一物而一无所有。只有平时就注意积累,那以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上一篇:单亲妈妈之间有性别区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