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元日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屠苏,桃符,王安石元日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国家富强进步的曙光更加明晰
据宋史记载,在仁宗、英宗时,王王安石几经朝中人物举荐,都以服孝、能力不足等借口不愿入朝为官,神宗在位时,专门招王安石进京做修起居注的差事,任命奏章宣了14次,他也不愿意接受,而直到不得已了,他被神宗传唤去谈心,发现自己与神宗对国家法律政策的改变方法颇为相同,神宗也非常喜欢王安石对国家改制的方案,两人便一拍即合。熙宁二年便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任王安石为相,这时,王安石才真正的开始变法,制定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涉及军事、农业、经济、政治多方面的改革方案。
为实现“富国强军”的改革目标,王安石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但主要在两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方面,为了提升经济发展生产,充裕国库,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另一方面,为题提升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实行保甲法,保马法等。王安石如此精密的筹措,大大激起了他为国效力的情绪。
所以,《元日》这首诗中,王安石力图破旧俗,改新制,遥呼他的“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来反映王安石的品性,即强烈的反潮流和变革精神。除此之外,王安石还善于将意象抽象化,将“爆竹”“屠苏”“日”“桃符”等富有新年意象的词汇,推己及人,来表达每个人对往日生活的挥手,对来日生活的招手,这也符合宋代理学情感的表达,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诗词意境的表达:
“以文字为诗”,内容文人化;“以议论为诗”,意象抽象化;“以才学为诗”,高度技巧化。
《元日》中的文字可被万人熟稔,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可谓是才学并济,文以载道,意味深远。
百姓贫困者得到改善,富足者更加富足
北宋年间,积贫积弱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弊端,所谓“贫”多指国库空虚,用来奉养过多的官员,造成冗官、冗吏、冗费严重,所谓“弱”,多指军队势力的弱小,贫穷百姓的穷苦。
而王安石用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将百姓的农业生活、职业生活纳入国家管理范围,让他们以农为主,发展副业,为国贡献,不仅可以让百姓充分利用时间,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在提高个人生活水准的同时,也能为国家发展做出绵薄之力。
王安石的《元日》从表面上看,可以一览北宋春节期间百姓的安定富足,阅读此时,多种民俗活动跃然纸上,场面极度热闹喜庆,从中层次看,可以看到王安石对未来改革成功后,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的决心和信心,而从最深层看,揭露了王安石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意识,王安石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中的旧人,而是“袭古却不泥古”时刻保持新鲜的“新人”。
结语
王安石作为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智者,他始终知道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所以他愿意沉寂数十年,等待神明的君主认可他的观点,来让自己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熙宁二年的王安石,终于等到了这一日,起名“元日”这样一个寓有新意的词汇,象征新世界的到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必胜信心。《元日》中,新年中的习俗跃然纸上,而这些更新的习俗,更是作者寄托的理想,虽然含蓄,却有喜悦之意,即使委婉,却有开朗之心。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朱虹,龙溪虎.改革家王安石[J].时代主人,2019(09):40-42.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就是很好的注解。《元日》这首描写新年的诗,正是因为当时王安石刚刚参政,推行变法。看见家家户户准备新年,联想到自己的新政,有感而作。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只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借眼前事物来说明,新政便如新桃符一般,总是要把陈旧的过时的事物替代,同时也憧憬自己的新政能像阳光般照耀千家万户,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
我们来分句看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声中,送走旧岁,人们欢天喜地的迎来新年。和风吹拂,送来暖意,大家都开怀畅饮屠苏酒。
这两句,看似写眼前景物,却都有指代。作者希望旧岁便如陈旧的政策一样,被爆竹轰走了就不要再回来了。他更喜欢自己推行的新政,是春风,送来暖阳,送来春雨,滋润世间。如此,大家便可开怀畅饮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旭日东升,太阳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曈曈,是日光明亮而温暖的意思,寓意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则再次强调,万象更新,不容抗拒,希冀除旧布新如洪流不可抗拒。
小结
这首诗,清人王相《增补重订千家诗》评价说:“此诗自况其初拜相时的行君政,陈旧布新,顺始行己之政今也。”
诗为心声,宋诗尤其如此,他们不同于唐诗的地方便是更喜欢在诗里说道理,寄情怀。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作诗,尤其如此。王安石的文学主张,是非常强调“实用”的。这首诗便是如此,非常直白,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别人也一读便明其意。
这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大概也是因为其简洁明了,而背后蕴含的哲理也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再深一层的东西,恐怕要人到中年,才能领会了。
除旧布新就一定是好的吗?每个人大概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大家以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写的是宋朝过年。特别是贴春联,放炮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用pr做延时摄影图片导入不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