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了解阳明心学吗?
良知,心学,也是有人了解阳明心学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知行合一是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如小孩象学走路,怎么教小孩,都要他自己走所以世界上的事情都一样,必须自己去做了才懂得,自己去做,把老师教的拿来用上也是作业。道不远人。不要只懂得说,不懂得去做。教育就是让人去做的,而不是说的。这就是知行合一。
没有整体的思维,扛着科学的旗也不等于走的就是科学的路,扛着心学的旗就有阳明心学的能力,扛着辩证唯物义主的旗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路,不是扛着传统文化的旗就一定能传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喊着知行合一的口号就行着知行合一,要从事上练。
如何能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论以及一些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观点的运用,一定要贴上某位先哲、某些理论标签呢?贴上标签只是为了交流语言的方便,他们的标签仅被约定俗成的一些理论的代表,被认定为正确的方法论的代表。不贴这些标签不代表就是错误的,只要能做到“知行合一”,行的是正确的方法、知的是正确的世界观,这些标签也仅仅是标签而已,正确的方法论、正确的世界观不仅属于那些标签,也属于用的人,受用终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陈献章之后,湛若冰和王守仁(即王阳明)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冰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的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阳明心学最著名者六人,阳明在时的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不是空谈而是要落实到生活中去,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先读一读这本书吧!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物皆起于心法,管好自己的心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阳明心学,是千古圣人王阳明老师的心学。
他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们一生追求的“儒释道佛”,都在我们心中。
正如王阳明老师所说的一样: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做到“内圣外王”,一切多向内求,多修心。
知行合一:
王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与“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
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
究其本质,两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角度的描述。
而且“知行合一”,也是我正在注册公司的一大企业文化,它告诫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学会“知行合一”,并且做到“知行合一”。
致良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正如【三字经】里面所说的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每个人一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而且即便现在恶贯满盈的罪犯,他也是有良知的。
正如古语所说的一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那么,王阳明老师心学里面的“致良知”,它有个“四言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三点内容,很好地阐述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上一篇:大家对球王的定义是什么,C罗梅西到底谁才是当世王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