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遗址,五千年,黄帝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夏王朝没有明确的古文字印证,但夏王朝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
禹出现在西周“遂公盨” 铭文中,夏和禹出现在春秋齐器“叔夷钟” 、春秋秦器秦公簋和秦公钟等青铜器铭文中。西周、春秋时期的文献多次提到夏,如《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以及战国诸子都有记载。《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大量禹的事迹,并列出了夏代17王的传承次序。
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文明于距今约5300-4300年期间出现在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的代表性产物。这一复杂社会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中被称为“良渚文化”,兴衰于距今约5300-4300年期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展现稻作农业最高成就的区域性复杂社会,其规模依据现已发现的600余处同期遗址分布范围界定,约为环太湖地区的3.65万平方千米。依据该范围内同期文化的遗址群之间存在的4个以上的聚落等级、拥有统一信仰、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展现了长江流域早于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与此同时,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的“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藏礼于城”,拥有东方城市起源的某种“原型”含义,在其后的5000年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绵延发展中,一再被统治者们应用于都城规划设计;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乡特色景观。
四大遗产价值构成要素:
·古城遗址
·外围水利系统
·分等级墓地
·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
这也正是刘斌老师在《考古公开课·五千年文明看良渚》中所提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证据。虽未能与文明要素完全对应,但良渚遗址所显示出的这四点证据以及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足以证明此时的社会背后的组织力量已经是国家形态。
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
一是属于区域性早期国家,二是出现早期城市文明。这一定位不仅弥补了中国长江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大河文明”中的明显缺位,亦可为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史提供确凿物证,揭示了中华文明在亚洲地区的文明发展史上当可与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比肩。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一般理解的旧大陆四大古老文明,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苏美尔文明最早形成,古埃及文明其次,哈拉帕文明再次,中华文明最晚。由于对中文文献不了解,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中国考古学的进展停留在 20世纪 80 年代,在他们的著作中,中华文明的起始时间常常定在殷墟为代表的晚商。 而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有力地改变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9年7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为《世界遗产名录》,其水利工程的规模可能比埃及和苏美尔的还要大;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可见良渚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非国家无以为之。所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
最后,如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一文中刘斌、王宁远、陈明辉三位老师所谈到的:
“尽管学术界对良渚文明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已有了比较高的评价,但作为一个复杂的史前文明,现在还只是揭开了良渚文明的面纱,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化。比如,良渚古城、寺墩、福泉山遗址等遗址的历时性研究和聚落形态资料仍需继续丰富和细化,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序列及各个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仍有待完善,良渚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和动因还不甚清楚,良渚时期的玉料等资源的来源及利用情况、手工业发展状况、贸易的发展程度、政治控制模式与国家的疆域、良渚文化之后的文化转化及良渚文明衰落的原因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答,对良渚文明特质、文明模式和理论总结还刚刚起步等等。”
因此笔者同样认为,对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寻,乃至对于任何历史的研究都应立足证据,以考古发掘提供的真实证据推进相关研究,方才算作对文明,对历史的真正尊重。以上所谈,也仅为笔者在参考各位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谈及的部分观点后对该问题做出的简单介绍,对于开篇所提到的两个问题,仍期待学界的不断争鸣,促进中华文明起源问题进一步科学化、国际化。
作品原创:富贵儿
文献参考:
《信史抑或伪史———夏史真伪问题的三次论争》陈民镇
《从多重文献所见杞国族看夏朝存在的踪迹》陈沛航
《文史哲》国际版第 5 卷第 1 期“在传说与真实之间 :夏朝史学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研究》陈同滨
《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
《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易 华
《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杜 勇
《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上)》孙进己、干志耿
《考古公开课·五千年文明看良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逐步进入古国文明时代开始算起的。
一、“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年表:
距今6000至5000年前后,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进程开始时期,呈现“满天星斗”的态势。到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逐步进入古国文明时代,生产和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区域文化整合明显,出现了都邑性聚落或都城。到距今4000年之后的夏商周时期,进入早期王朝文明时代。
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上一篇:上门女婿的压力大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