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古诗意境如何拍摄?
黄河,依山,白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古诗意境如何拍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想要拍摄出此意境,首先需要理解这首唐诗,理解其中的“盛唐气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本来是小学阶段学的一首诗歌,当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说此诗意境开阔,震撼心灵,但是当时我们也就是耳听笔带,并未深思,更谈不上对这个特点的理解,直到后来自己开始创作,直到自己登上高楼的那一刻。
笔者自小诵读诗词,算是有一定积累,但是也生性敏感,胸襟狭小。登上高楼更多的是见到眼前斜阳,水波悠悠,仅此而已,想到的也大多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孤帆去棹残阳里”“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类的诗词句。我相信部分诗词爱好者也和我有同感。
当我阅读了大量的诗句以后,特别是在对唐宋两代的诗歌进行对比以后,更是在自己动笔书写自己的诗句以后,对这首《登鹳雀楼》是由衷拜服。 作者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先是眺望西方,白日落下,挂于西山,然后,作者把目光转向东方,只见黄河波涛滚滚,入海而去。短短十字,包含宇内东西之景,眼界之开阔,意境之雄浑,不言而喻。
但是,见到如此壮阔之景,作者满足了吗?并没有,他还要想看得更高更远,穷尽千里,于是,王之焕揽袂而上,更高一层。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这首诗中蕴含的盛唐气象,远飞其他朝代诗作可比。宋朝也是文化兴盛的一代王朝,但大多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之类,如《登鹳雀楼》这样开阔昂扬之作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唐朝,此类作品虽不能说数不胜数,却也在盛唐诗人作品中不难找见。
话归正题,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要拍摄诗文所描述的画面,是否会更有自己的想法一些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诗中之意,可以判断是傍晚,黄河的入口,应应还有大海作为背景。
选择有山有云的天气,太阳快下山之时,找到拍摄位置!用相机拍下需要的景色,记录下照片就可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如何拍摄?
要回答拍摄问题,首先是须深入体会这句诗的意境,照片如国画,作画前须心到意到,对意境不了解,谈何能拍好?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诗名“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位于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黄河岸边。王之涣时代的鹳雀楼,早己湮没於历史的长河之中,改革开放后又在原址,照原貌重建。
诗的首句写远景,一轮夕阳红曰向着一望无际,連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西沉。芲山茫茫,只显出轮廓,橘红色的日光冠於山顶。作者由白日到依山尽,显见作者在楼上有較长时间的停留。接着描写近景黄河,当黄河出河津“龙门”以后,突然开阔,在楼上俯瞰黄河,淘淘東去,奔腾咆哮,流向大海。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彩色画卷,作者内心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倦恋,这就是真正的意境。
因是说拍摄风景画,对以下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不再多作诗意的分析了。
摄影是一门专业技术,好多人摄一輩子影,也不一定有一幅能入选国家级的作品。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大众不能涉足,只要有这种爱好,也不是拍不出好作品。
就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言,本人只是爱好,以拙見抛砖引玉,与大伙交流,向专家学习,不敢班门弄斧。
拍这幅画,是山水画,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是接近黄昏,逆光线而拍,在这个时晨,最好不要用全自动拍摄,要用三角架,加快门线,或红外控制,小光圈,长爆光(当然光圈与时间要配合)加大景深,但决不能让远山太清析,一种矇胧的感觉要有。光圈比正常放大半至一级,要拍出逆光效果。近景黄河要拍出水的流动动感,浪花捎带摸糊即有动感,掌握以上几点,估计能拍出自我满意的效果。
以上拙見,实不知謭陋,望专家批评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日落西山,黄河入海,如果一定要刻板的同时具备这两点除了用全景拍摄,别无他法。
如果是为了配合这两句诗,拍个“黄河日落”就可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站在黄河边迎着西方天空即将落日的山峰,取上侧是太阳,中部是山峰,下方是河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