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山水,山水诗,诗人山水诗从何而来,有哪些大诗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山水诗到了宋代,境界和气象上已远远比不上唐朝,但不乏好诗人。我喜欢杨万里的山水田园诗。关于他,最中肯的评价是他从“师法古人”发展到“师法自然”。他的诗从心灵感受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去书写,真正是来源于生活。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 ”、“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一峰忽被云偷去”……评论家称其诗法为“生擒活捉”法,使得传统的田园牧歌具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在他诗歌里能够看到人的劳作,体恤农人的辛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_^我是@枕月读世情 ,读写有我,坚持让你看见^_^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水诗又叫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是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又或者是借山水来借物抒情。
山水诗的鼻祖,应该说是谢灵运了。
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做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个小谢指的是谢灵运,谢灵运可是一代才子,他自我的评价是偏向“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就是谢灵运。谢灵运就是被贬到永嘉担任太守,写出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为中国的诗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提起山水田园诗,绕不开得就是谢灵运了。
除了谢灵运之外,还有王维。王维的山水诗比较擅长借景抒情。比如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抒情。王维的山水诗的造诣非常高,比如“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有景又有人有人生的态度在里面!
当然还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山水诗一般不是单纯在描写山水,更多的还有借物抒情。
我是清霄,更多文化可以关注我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水诗在《诗经》和《楚辞》就有了,到曹操的《临沧海》等又有了发展,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谢眺等又有发展,直到盛唐李杜,王维,几乎所有的著名诗人都喜作山水诗。后世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主要因为祖国的山水太美了,吸引了大批的诗人歌咏之,名山大川,甚至闲山静水都成为了诗人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作山水诗,不仅为了描摩景物,也为了抒发性情,把自己的情怀借山水诗的创作表达出来,或者说超脱的心境寄托于山水,不也是一种浪漫,旷达的情境吗?朋友的思念,离别的忧伤,甚至忧国忧民的情怀,都可借山水诗以表达。
总之,作诗总是要有所寄托的,而山水田园就是最好的载体。我们生活在当代,也应该创作出符合当代人情怀的山水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托旷达乐观的时代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显然,当然是山水成为文人的重点关注对象以后。我们会笼统地说魏晋时期,但其实可以更具体。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将山海放进诗歌,使之成为完整的山水诗,但它跟成熟的山水诗仍有差别。
真正让山水成为文人重点关注对象的,是东晋以后,因为有重大的“衣冠南渡”事件。说白了,就是北方有文化的人都被迫来到南方,并开始去体悟南方的山水。
一开始,北方文化人是抗拒南方的
在东晋南渡之前,像王粲这样的人来到荆州,仍然说的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这样的话,意思是南方的山水再美,我也没有认同感。既然没有认同感,当然不会带着欣赏和认可的目光去描述和传达了。
到东晋,文化人刚刚南迁,还沉浸在被迫逃离北方、在南方水土不服的痛苦中:
如《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卫玠是个谈玄的好手,也是当时的名士,刚刚来到南方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觉得“我们怎么会到这里来?”
《言语》还记载: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这就是著名的“新亭对泣”,看到南方的“风景”“山河”,他们的第一感触不是欣赏,而是痛哭。
而且,刚刚南渡的时候,既要面临南方适应水土的问题,也要解决北方随时可能攻打过来,还要幻想重新打回南方。
那么,文人士人会去山水漫游吗?
短时间内肯定不会的。
所以,最初转移到南方的文人,重点不在山水,也就不会写山水诗了。
最后,文化人忽然意识到南方有山水,于是山水开始成为审美对象
大家想一想《兰亭集序》的开头怎么写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会稽山”,是著名的风景吧?
“群贤”“少长”,显然都是有文化的人吧?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显然是他们对会稽山风景的描述和认可吧?
最终,文化人开始“畅叙幽情”。
注意时间,这时已经是永和九年了,东晋南渡在公元311年,而永和九年是353年,中间已经过了40多年。
这时候的文化人,开始意识到山水之美了
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世说新语·言语》
上一篇:考研还是保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