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天不读书不识君,一月不写作,君难辨吾,读书真的很重要吗?
的人,重要,真的很三天不读书不识君,一月不写作,君难辨吾,读书真的很重要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天不读书不识君,一月不写作,君难辨吾,读书真的很重要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梁漱溟先生有段文说“道德”:道德是种力量,道德是生命发光、动人的地方;道德本身是有趣味的,人之趣味高下即人格之高下、人生艺术之深浅。
读书之重要,体现出生命的精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说法早已经失去了时代的意义,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书?
现在的时代信息渠道特别多,读书和读报占有的比率很低。不过从其它渠道了解知识,也可以算作是读书吧。
我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让书本知识与探求真知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的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下的情形,什么都不重要了,保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天不读书不识君,一月不写作,君难辨吾”语出自哪里?查不到,是网民发明的吗?“三天不读书不识君”,怎么理解呢?一个读书已成习惯的人,如果三天不读书,本来熟识你的我,再见到你感觉好像不认识你了。类似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同的是,可能三日不读书,当瞠目结舌。不知道对不对。还可以这样理解:三天不读书,书都不认识你了。好像也对。
读书当然真的很重要。说读书不重要的人,大概是这么想的:读书又不能马上来钱。
读书当然真的很重要。说读书不重要的人,大概读书不得法,没有什么收获。
读书当然真的很重要。说读书不重要的人,大概是见不读书的人或他自己,过得比读书的人好。
读书不能马上来钱。这是真的,但不读书可能永远不来钱。再一个想读书马上来钱的人,他的观点本就已背离了读书的初衷。那他当然就认为读书不重要了。
读书没有收获的人,大概读书不得法。不得法的读书,没有输入,更谈不上输出。没有输出的读书,自然是读书没有收获的一方面。没有输出的读书,又关联到上面说的不能马上来钱。这样就加重了读书没有用的观念。
不读书比读书的人过得好。不读书的人过得比读书的人过得好,大概背后有一个读书的帮着。因为读书的人擅于出谋,弱于行动的勇气。不读书的人,哪天那个在他背后出谋的读书人走了,他也就两眼一摸黑了。
读书是真的很重要,读书无用论,是表面的传言。真正做大做强的人,没有哪个不读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确实很重要。有人说:书籍,是历史的长老,智慧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启悟了智慧;也容纳了峥嵘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与无限的情绪。书籍,让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让庞大的人种融汇、凝聚,让文明的火种在广阔的土地上延续、源远流长。由此可见读书其重要性。
毛泽东一生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后,他日理万机,公务十分繁忙。然而他还是利用点滴时间看书。二十多年里,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书籍多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
写课堂笔记和读书心得,是毛泽东多年养成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他赞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格言。毛泽东喜欢在读过的书上写眉批。他读过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仅有十多万字,而他用毛笔小楷在书的上下空白处以及字行之间写上的眉批和提纲,密密麻麻多达一万二千字,最小的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而且,几乎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红笔和黑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凡是书中比较精辟重要的内容,总是用浓圈密点,甚至圈上加圈,点上加点。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的认真刻苦和独立思考精神。 正是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者,如驽马十驾,终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之效;而无恒心者,则如骐骥一跃,纵有千里之才,难行十步矣。 读书亦如此——“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书确实很重要,任何时候都很重要。
读书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更高阶层。
上一篇:VLOG兴趣认证,用手机上传视频2天了,电脑显示一直在转码中,如何解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