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
兵家,奇谋,孙子兵法为什么要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治军的本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孙子兵法》有云:“夫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不是指奇谋,而是“余奇”,也就是大部队开始交战后,手里留下的机动预备力量。正兵是堂堂正正接战的先出之兵,奇兵则是作为筹码的后出之兵。所谓的奇谋并不那么重要,兵家仍当以堂堂正正阵势为主,以奇谋为辅,反过来做就是本末倒置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你这个提问题的人自己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其实兵家经典《孙子兵法》首篇讲的却是军事政治理论,而且通篇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自然而然的胜,并不主张用险、用计,绝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毛泽东在回答斯诺采访时就谈到说有些人批评他用孙子兵法而不是马列指挥战争,毛说那会儿他也还没读过孙子兵法,但也就从此开始读的。所以,不要自己先给一个观点式的提问,而这个观点却显得那么浮躁。建议读读孙子兵法,受益无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家学说,是诸子百家里唯一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学说,同时也是全世界所共同拥有的一份文化。
说起来,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其功劳,或者说责任,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归于《三国演义》,提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人们会很自然的首先联想到奇谋妙计,阴谋诡计,甚至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的起源,都与战争有关,比如\"舌战群儒\",\"空城计\",\"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等等。鉴于对战斗的过程的描述更能引发人们了解的渴望,这是兵家比较能引起人们好奇心的一面。而整军、治军则属于比较枯燥的一面,就像我们面对一道菜,更多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品尝的体验里,而不会去注意厨师用了多久学技术,又花了多长时间制作这道菜。所以,其实并不一定是人们故意把兵家和奇谋联系在一起,而是由于治军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操作,而其效果在古代又会比较多的在战争中才得以表现出来,看不到的自然不会评价。比如,宋代金兵曾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是要让人说说与岳飞和岳家军有关的故事,\"武穆遗书\",\"牛头山救驾\",\"大破铁浮图\",\"朱仙镇大捷\",除了武穆遗书能跟治军扯上关系,其余的都是奇谋武功(武穆遗书也是),所以,把兵家与奇谋划等号而忽视其治军的本事,根本上说,一是不了解,二是不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治军是高级军事家的必修课。不懂兵书的老百姓就知道奇谋,这正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曾经的名将或是战役,我们更多关心的是胜负,对于在一次战役里面所使用的奇计奇谋,我们更是津津乐道,而对于治军,“慈不掌兵,军纪严明”我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我们会有意无意间忽略治军,而把注意力关注在谋略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的提出,割裂了事物的本质,是不正确的。兵家与奇谋兵家与治军,都是一体的。奇谋是术的层次,是为某一目的的达成而实施的手段。治军是道的层次,是战略上的最终达成目标。层次不同,但殊途同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上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与吴起,史称孙吴。他们善用奇谋,长于排兵布阵,讲究兵不厌诈。但是基本的还是治军:岳飞的岳家军令金人闻风丧胆,戚继光的戚家军让倭寇见之胆寒,周亚夫的细柳营令匈奴退避三舍,……所以作为将帅带兵先治军,奇谋次之。
上一篇:口腔溃疡喝什么凉茶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