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诗怎样?
杜甫,他的,诗人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诗怎样?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丨诗圣杜甫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父祖都做过官。他也想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崇高的政治理想。杜甫中年后爆发10年安史之乱,唐朝由兴盛急剧走向衰落。身处这样时代,杜甫诗更贴近贫苦下层。七言乐府《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征兵上战场的场景使人伤感。五言律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意境深沉。《三吏》、《三別》,以生动的伤心事,描述战乱中人民的疾苦,自身的漂泊孤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穷人、读书人能安居乐业的心声。杜甫之所以被称诗圣,诗史,是他唐时各种诗体都出名,是他有强烈爱国思想,诗歌鲜明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是一流的现实主义泰斗,对后世影响深远。读他的诗,总体感觉沉郁顿挫,风格独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杜甫的理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齐欢颜,,,,,,,,”。
他的诗揭露封建统社会的黑暗,深深的同情苦难中的人民,具有人民性,为人民诗人。
杜甫(712一一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坐在官僚家庭。他一生经历3唐玄宗、肃宗、代家三朝,这正是唐朝虫繁荣走向分崩离析的时期。动荡剧烈的年代把杜甫卷入社会下层,使他接近人民,他的思想感情因而发生了一定变化。这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一生创作,一千四百多首诗。
杜甫二十岁以前一直在家读书,有“读书破万卷“之说。二十岁开始游历南北,接触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了许多文物古迹、山川名胜,开扩了眼界,丰富了社会生活知识,这些都为他以的诗歌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744年认识了李白,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杜甫一生都对此保了很好的印象。
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会当(应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杜甫春年时代的宏大抱负和昂扬气概。还有《赠李白》,其中一句写到“二年客东都(洛阳),所历厌机巧。”开始对社会不满了。
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746一一755)年。杜甫怀着这种志向到了长安。他想发挥自己才能为国家干一番亊业,但当时唐朝己经开始衰落,政治腐败,统治集团根本不需要什么“再使风俗淳”,而是要加紧剥削人民。杜甫在长安到处碰壁,过着残杯冷灸、幸苦饥寒的生活。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和生活的窘困,使杜甫和下层人民了接触,开扩了生活视野,也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写了《秦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马行》、《丽人行》、《前出塞》等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诗篇。
《丽人行》揭露、讽刺了杨贵妃姊妹的荒淫,写出杨国忠的骄横和炙手可热的权势: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756一一759)年。战乱流离的三年,由于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先后攻陷洛阳、潼关、唐王朝风雨飘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杜甫怀着自己的壮志,写下许多爱国热情的诗篇。《悲陈陶》、《悲青坂》、《羌村》、《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写了这带有悲剧色彩的一幕。在这一组诗里,诗人不放过封建统治嘉罪恶的揭露,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民的爱国感情。他写老翁毅然去从军,他写新婚的妻子勉励丈夫去作战,他写已经把三个儿子献给国家的老妪还愿意去军队服役。人民即使在苦难中还这样充满着爱国感情,起来反抗外族叛乱者的蹂躏。
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760一一770)年。759年冬,杜甫到了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二年春,靠朋友帮助,在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因严武保荐,作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杜工部”的由来。在成都,诗人过着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并没有使诗人完全陶醉在秀丽的蜀中风光和个人的安适。他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以藕耘、种药谋生,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筒简陋的草堂也经不起风雨的袭击。761年深秋的一天,大风卷走了屋上茅草,夜雨又淋湿了床头,在不眠的長夜里他唱起自己的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冻死亦足!
诗人不局限于个人忧伤,而为“天下寒士”着想,希望受苦受难者都能过安宁的生活。同时还表达了原为理想而自我牺牲的高尚精神。
杜甫的诗塑造了许多封建社会中人民的形象,传达了人民的声音。它首先表明诗人对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关心。这不仅表现在诗人展示了唐代社会各阶层人民形形色色的生活话画面,而且表现在通过这些画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为人民忧虑为人民着想的可贵思想。从“穷元忧黎无,叹息肠内热”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令”,人民的苦难,诗人从来没有忘怀过。他在幼子饿死的时候,固然伤心,但想到自己享有免役免赋的特权,儿子还不免饿死,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又该怎样痛苦呢!(《谅怀五百字》)他在被雨淋时,又想到和自己同样贪寒的人们,衷心希望他们能有好日子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安大雨,两月不停,诗人仰天大呼,“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哪)能补天漏?”(《九日寄岑参》)诗人怀抱“致君尧舜”、“整顿乾坤”的志向,虽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但也要求解除人民的疾苦,对人民抱着深切的同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