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山东,山东人,移民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时的人们很简单,为摆脱贫困。为了吃饱肚子,所以才闯关东。
原因是山东地少人多,又总闹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所以才冒死闯关东。
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虽有酷寒、猛兽,危险重重。山东人为了生存,只好硬着头皮去闯。
也正是勤劳的山东人,给东北带来了生机,推动了东北的农耕文明。对手工业,制造业及商贸业都有了很大的推动。并带来了关内的文明、文化,使东北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总的还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乃至今日东北还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东” 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闯”是指在清政府的禁止之下进行的活动。
闯关东的由来
1644年, 清兵入关后, 就将关东划为禁区, 严禁关内人涉足。关东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 “龙脉” 不可侵犯, 一切都得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所以在清朝初年,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人口只占全国的 0.1 %左右 , 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个人 。
顺治八年,清政府发布了召垦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 令山海关造册报部 , 分地居住”。两年后又颁布《辽宁招民开垦条例》, 按招民多寡, 授以大小官职, 并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口粮, 鼓励人民出关开垦。
康熙七年, 出于保护满族利益的考虑, 清政府“罢辽东招民授官之例”,又将关外之地列为禁区。以后禁令时紧时松, 遇有灾害年景, 黄河流域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过关, 人数之多, 难以阻挡 。如乾隆八年 大旱灾, 流民增多, 乾隆帝下诏开禁让流民通过。乾隆九年、五十七年也分别有变通放民出关的事例。除了这些年大规模的集中移民外, 平时单身佣工或偷渡性移民也已累积成庞大的数量。由于这些移民都是在封禁条件下进行的 , 所以称之为“闯关东” 。
实际上清政府对移民采取的是默许和容忍的态度的。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强调或重申禁令, 但对移民事实总是采取既往不咎的处理方法, 所谓“严定招垦之禁, 已佃者不得逐, 未垦者不得招”。这就告诉后来者, 移民事实是合法的。至乾隆四十一年, 关东的华北农民总计达100 多万人, 外出谋生和外出逃荒的山东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1860 年, 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 开放, 以山东人为主的流民大量出关, 闯关东从此由变为 “滚滚洪流” 。
闯关东的原因
1、人口增长。明末清初的战乱,社会经济破败凋敝, 人口损伤惨重, 百姓流亡十之六七, 山东“一户之中至有一、二人,十亩之田, 至种一、二亩”。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采取召集流民, 取消“三饷”、“加派”等措施,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 人口开始回升。
康熙五十一年 宣布 “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之后 , 清政府赋税的征收与人口数量脱钩, 人口增长摆脱了赋税的束缚 , 大量隐匿人口上登户籍 。雍正元年实行“摊丁入亩”后, 取消了丁赋 , 消除了农民对编户入籍的顾虑, 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在乾隆时期,山东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人口增至三千二百余万人。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山东本地不堪重负,很多人只能另找生路。
2、人地矛盾。清朝初年为巩固统治, 清政府鼓励垦荒, 把“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 分给流民及官民屯种, 有主无力者给牛耕, 三年起科”。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 耕地面积由顺治十八年的七千四百万亩扩大到康熙二十四年的九千二百万亩 。此时, 山东地区 的宜垦地已基本垦殖完毕 , 但人口仍无节制增长, 现有耕地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此后虽有开垦 , 但大多比较贫瘠, 收成很低。在人口的高压下, 山东地区的土地不负重荷。
3 、土地兼并严重。在商品经济冲击之下, 清朝中期之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684 年山东巡抚张朋羽指出: “今见山东人民逃亡京畿近地及边外各地甚多, 皆由地方势豪, 侵占良民田产, 无所依靠, 乃至如此”。 郑板桥任潍县令时, 曾作《潍县竹枝词》, 其中有:“绕郭良田万顷赊, 大多归并富豪家” 诗句, 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 。
伴随着山东地区人口的日益增长, 农业危机的不断加重, 自然灾害频发。从顺治元年 到道光十九年,山东地区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四千余次,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闯关东” 成为广大贫民谋生的一条生路 。
4、自然灾害 。康乾时期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里, 不曾出现大的旱灾和涝灾。但是清代咸丰年间波及广西、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大蝗灾, 历时七年 , 并与大旱相伴随。光绪初年发生于山西、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的大旱灾, 称为 “丁戊奇荒”, 造成的饿殍就达千万人以上 。
咸丰五年, 由于发大水, 黄河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断堤改道 , 滔滔黄水夺路北流, 结束了南宋以来南流 700 年的历史。黄河的这次改道, 对其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难, 尤 以山东受灾最重。原本依仗黄河水源的众多城市、村庄、田地日渐衰落, 改道后的新河道常年泛滥 , 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壤盐碱化, 大批农民因此破产逃荒 。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原本就人多地少、 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更是雪上加霜,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蜂拥“闯关”, 局面已无法控制。黑龙江将军于是奏请朝廷“开关” , 他在奏折中说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 遂如弩箭在弦, 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在此情形下 , 清廷被迫打开大门, 正式允许流民进入关东 。
闯关东带来了什么
闯关东是一个近 300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 ,无数的山东饥民陆续来到关东荒原这块肥沃而又荒芜的土地上,艰苦谋生 ,团结互助 ,闯出了一 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闯出了关东地区的农业、工商业发展的新天地。闯关东的苦难和奋斗历程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长久不息的闯关东精神 ,并被世世代代的关东人继承和发扬。
“闯关东”的壮举 ,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它所体现出的是人类所共有的进取、创业精神。“闯关东精神”有四个方面 的内涵: 一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 ,无畏于牺牲生命 ,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二是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三是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 ,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四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 ,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上一篇:太阳光这个圈怎么来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