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4.23世界读书日,能否分享一下你正在读什么书?
这本书,张居正,他的4.23世界读书日,能否分享一下你正在读什么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世界读书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枪炮、病菌与钢铁》,我也想分享这本书给大家。
这本书的作者是贾雷德·戴蒙德,问世于1997年,距离现在已经有23年了,这本书在问世的第二年就得了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而且2005年国家地理学会根据本书还拍摄了一部三基的纪录片。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还特意去找了纪录片去看,纪录片的好处是能给你一些更直观的画面。
这本书属于科普类文章,读完全书,感受太多,可以分享的东西太多,我就简要的分享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枪炮、病菌与钢铁如何塑造世界历史?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世界为什么不平等? ”“枪炮、病菌和钢铁是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
序言当中,作者就亮出了他的结论:不同大陆发展的速度不同,不是因为生物学上的差异,而是因为民族环境的差异。
民族环境,具体的讲就是地理条件,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欧亚大陆成了第一批发展农业耕种的大陆,跟着发展出了畜牧业,因为粮食的充足,所以可以解放一些人去从事专门的技术、文化、政治、宗教工作。就是因为这样,所以相比美洲、澳洲和非洲,欧洲殖民者先发展出了枪炮和钢铁,从技术上碾压新世界国家;而病菌呢,之前大家可能还不理解病菌的威力,联系到目前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病菌是指数型的杀伤力呢!
那么问题来了,病菌和农业畜牧业有什么关系呢?按照作者的观点,病菌是从动物身上来的,正是因为人类发展了畜牧业,驯养动物,从而能够对来自猪身上的天花病毒免疫。而那些新世界的人类,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毒,所以在西班牙人进入汤加帝国的同时,就把病毒带到了南美。病毒是征服新世界的一种隐性力量。
欧亚大陆的人类因为地理因素的便利,率先从狩猎采集发展出了农业畜牧业,从而开始了技术革新,发展出了国家、军队等现代制度。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到处开拓殖民地,到处攫取资源和财富,欧洲大陆变得越来越富有,而且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发达。16世纪开始的发展形成了现代人类世界不平等的格局。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籍,作者花了25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做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因素来看待世界的形成,后来的那本很有名的《人类简史》的部分理论就是来自这本书。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很多有趣的事例,既有很多新奇的东西,又有对我来说熟悉的讲中国的部分。所以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是一本轻松又涨知识启发心智的好书。
这本书从新几内亚讲到南美洲的汤加帝国,再到黑非洲,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都不知道新几内亚在哪里,也无从得知在1532的11月,168个西班牙人是怎么打败8万汤加帝国的军队,最后俘虏国王,使这个国家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读着书,仿佛见到了那时候惨烈的一幕。
如果有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看我的头条,对于这本书,我还有话说,一个问答不足以写尽我想说的话。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来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集,记载了曹操生平诗歌,文章,《三国志》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在曹操年表记载,他的生平中有六次大疫。说明人类和疫情一直伴生发展。
另一本是施展的《溢出》。施展的《枢纽》很多人看过,博古通今,多视角解析中国面临的问题。现在又出了新作《溢出》。集中分析了中国溢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是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引起。中国的枢纽地位没有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正在读的书有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上下集,上集已看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昆虫记》。法布尔说:“一个有生命的小不点,一粒能欢能悲的蛋白质,比起庞大的无生命的星球,更能引起我的无穷兴趣。”“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操作,我则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各种观察;你们是强行将细胞和原生质置于化学反应剂之中,我是在各种本能表现最突出的时候探究本能;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可以称法布尔为自然科学家,也可以称之为作家。但是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
在他生前,“贫穷”与“偏见”两大困扰折磨一生。前半生穷困潦倒,后半生勉强温饱。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某些人的虚伪、庸俗、嫉妒心理合拍,长期构成对法布尔的一种偏见。
他几乎是在牺牲一切。他没有利用很有优势的物理、数学天赋、大有作为的植物学知识、易出成果的动物生理学基础,走一条驾轻就熟的捷径,却一定要艰难地进行旨在探索“本能”问题的昆虫心理学研究。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沽名吊誉,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的冷板凳上。他也几乎是在忘却一切。不吃饭,不睡觉,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宅还是虫居,仿佛昆虫就是“虫人”,自己就是“人虫”。后半生五十年,心中似乎只惦记着一件事“观察实验——写《昆虫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