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欧阳修“增之太长”是什么意思?
太白,太长,角儿欧阳修“增之太长”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欧阳修“增之太长”是什么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淫词艳调寻常事,无非庭花做小词!
这看上去是一首黄色诗词,按扫黄标准,符合一半,精准地形容是脱离了一些情色艺术,而倾向色情。但实际上不尽然,恐怕是形容花朵的。全词如下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色。
慧多多,娇的的。天付与、教谁怜惜。除非我、偎著抱著,更有何人消得。
词名《盐角儿》,里面有一则小故事,相传教坊中人到市场上去买盐,在包盐的纸角中得到一个无名曲谱,然后这些人就将这个谱子进行完善,取其名曰“盐角儿”,从已经流传过来的词来看,这首词曲调相同的旋律一定非常多,否则不会在文字上多有重复。那么这一首如何解释呢?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
此句典故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是形容美女身材的,这个增和减可以理解为肥或瘦,算是身材曼妙,恰到好处,按现代话说是黄金比例那个级别。
出群风格,是为了押韵而形成的倒装,实际为风格出群,风格即风韵,气质,比如张耒《腊初小雪圃梅》“风格孤高又国香,故教小雪发新妆。”此处解释为美女气场,美女风情。比如陈三聘《西江月》“当年风格太娇饶。粉腻酥柔更好”,出群,即卓而不群,出众。
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色。
同样是用了《好色赋》的典故,原文是“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倾城也是典故,地球人全知道,此处略过不提。
慧多多,娇的的。天付与、教谁怜惜。
慧,聪明。的的,即滴滴。形容美女姿态和表情。
天付与,就是天生丽质之意。
除非我、偎著抱著,更有何人消得
这些都是寻常口语入词了。
不难看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的半段都有重复之意,节奏感特别强,所以小可才反向推演其曲子也应如此。
之所以断定这首词是写花儿,也不是写美女。只是因为此词写得太艳了,虽然欧阳修经常和妓女玩耍,但应当不至于如此露骨。
大家,有大家的矜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欧阳修原文
盐角儿·增之太长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色。慧多多,娇的的。天付与、教谁怜惜。除非我、偎著抱著,更有何人消得。
解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此句典故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是形容美女身材的,这个增和减可以理解为肥或瘦,算是身材曼妙,恰到好处,按现代话说是黄金比例那个级别。
二、增之太长引用由来
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施朱太赤,施粉太白,倾城颜色。(欧阳修《盐角儿》[增之太长]155)这里引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句子描绘女子的体态颜色。
宋玉“体貌闲丽”,文采沛然,因而被人谗为“性好色”,于是起而争辩。这个进谗的人是大夫登徒子,所以宋玉写了《登徒子好色赋》反击。为了表白自己不为美色所动,他在文中描写了一位绝色的邻家姑娘: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意思是:我邻家的一位姑娘,修美适中,增一分太高了,减一分又太矮了;敷粉就太白了,抹胭脂又太红了。眉毛长得像翠鸟的羽毛,肌肤如白雪,腰像一束白绢,牙齿像口含贝壳。娇美一笑,阳城、下蔡的公子王孙都被她迷倒了。
此前,《诗经·硕人》塑造了一个风姿动人的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尤以那美目流盼的笑意点染,使一位如花绽放的少女呼之欲出。此后,又有《神女赋》塑造的缥缈多姿、牵人心魄的巫山神女,在这种情况下,要再创造一位绝代美女,能与“硕人”、“神女”鼎足而三,就十分困难了。
然而,宋玉做到了。他另辟蹊径,对女子的体态容貌进行奇妙的烘托:增长一分不行,减短一分不行,敷粉就太白了,抹胭脂又太红了,创造出一个修长合度,美白照人的绝代佳人。这种曼妙的体态和天生丽质,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宋玉却通过奇思妙笔将它们活现了出来。继而正面点染:“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而真正出彩的,是她灿然一现的笑容:“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至此,这位风采照人的邻家美女,便以她与众不同的动人魅力,鼎立与硕人、巫山神女之间。
然而,一笑能迷倒阳城、下蔡公子王孙的邻家美女,苦苦追求宋玉三年,都未得到他的心许,宋玉是否好色,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
就这样,宋玉不仅巧妙地消解了楚王对自己“好色”的疑虑,还以极尽铺张之能事,为我们塑造了又一位照耀千古的美女——“东家之子”。
三、欧阳修词特点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著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品。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他的诗文和部分“雅词”表现出其性格中的这个侧面。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堪称千古伯乐,一生桃李满天下。
欧阳修的词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二是清新舒隽。较之晏殊,欧词在题材、格调、艺术手法上都有更多的拓展和独创,开宋词士大夫化的风气。
综观欧阳修词,既有精制的小令,以缠绵而旷达的笔调,表现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赏爱深情以及对酒当歌时生命无常的悲慨,形成细腻沉着而又豪放旷达的特殊风格,使词风向清空舒隽方面发展;又有新兴的慢词,写离别相思、男女恋情,多用慢词长调,通俗淫艳、泼辣直露;既有士大夫文学“雅”的一面,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于词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宦途风波和地方风情,也有吸收民间文学风味,描写女子豆蔻相思和艳情的随“俗”的一面,感情不加掩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词风清新,自然真率。
上一篇:做父母的两碗水会端平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