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疫情影响,有的人停工时盼着复工,复工后又希望假期长一点,这是什么心理?
自己的,的人,能力疫情影响,有的人停工时盼着复工,复工后又希望假期长一点,这是什么心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前段时间宅家都发毛了,巴望着上班;
总算复工了,这还没几天,又感觉浑身无力,分分钟不想上班了。
问题在于,我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永远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看不见任何成长~
工作多年,我一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熬到何时才能看见光亮?......
老师,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通过这些年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包括经手的大量职业咨询案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有些人一辈子只能在格子间昏天黑地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琐碎与枯燥?
而有些人却能挣脱枷锁,成功地实现经济乃至精神的自由?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不同的启发。
是什么让今天的你我倍感迷茫?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上的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更是引证了亚当·斯密的见解:“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马克思还引述亚当·斯密的观点说: “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起的。终身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们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放眼望去,何止工场的工人面临这种困境呢?
看似富丽堂皇的格子间里,照样有很多这样的岗位,它们的工作内容机械而重复,压抑着员工的个性及智力的发展。
工业时代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将很多业务流程化、标准化:一来可以确保细分出很多岗位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二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
老板们不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要随便抓一个人来,按照流程培训一下即可上岗,这个规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高度精细化的分工,使得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努力,只能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渐渐沦为一枚精致的“螺丝钉”: 可替代性强、价值感低、被繁琐细致的工作内容牵制,每天光是上班就耗尽了所有的精力,长此以往,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更别谈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了。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突破、不甘平庸的人来说,首先要去做的,就是勇于打破工业流程下的枷锁,并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专业能力。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个专业性的人才,很容易遭遇“深井迷局”。
什么是“深井迷局”?
从我这边的咨询案例来看,很多具备高专业度的人,由于常年只关注一个领域,TA所打磨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越来越专业且精细化: 像是一个挖井的人,最终挖到了足够深的井水,但问题在于,一旦整个行业发生了政策等层面不可抗拒的变动,越是井下的人,就越难以爬出井口。
咨询者李先生38岁,大学毕业后的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从一名技术人员做到了技术总监,但不幸的是,由于行业没落,他所在的公司项目越来越少,而他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经验技术的专业性太强,很难迁移到其他行业,随着行业的衰落,难免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个人的当务之急:它要求你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深度,接下来积极拓展知识的宽度,同时要学会巧妙地规避繁琐简单的工作内容,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可能出类拔萃,成为不可替代的复合型人才。
以李先生为例。
如果李先生之前就具有这样的意识,他完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积极学习相关新兴领域的知识,留意行业动态;
2、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例如培训新人带团队,如果做到项目总监,则可迁移的能力显然比技术总监更有优势,未来转型会有更多的可能;
3、有意识地进行输出,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在一些平台上认证成为相关专家,提炼自己的一项优势能力打造辨识度,给企业或个人提供有偿知识服务;
等等。
仅凭一门技能通吃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结合深度与广度才能构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由这个目标反推起点,如果可以,建议一开始就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最好每时每刻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如果一味闷头钻研搞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你会很容易陷入“深井迷局”,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
任何职业都有“天花板”,
我们必须学会“加杠杆”。
在职场发展中,个人的力量和能力终究有限,这就导致了我们做任何职业都会遭遇“职业天花板”,也就是到达一个水准之后,再往上突破非常难。
例如一名财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假设一开始就能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里面积累了五六年也拿下了注会证,但因为种种原因升不上经理,常年无休加班加点,累死累活年薪二三十万就到顶了,再往前冲就要猝死。
职场中不乏拼命的人,但在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你再拼命,站在大趋势来看不下滑就已经很不错了。
因为职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和工作难度决定的。
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呢?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杠杆原理。
在财务领域,我们经常会提到“财务杠杆”这个概念,简单说来,你可以理解为 “适度举债具有放大资产的作用”。
比如张三原本只有200万资金,后又通过贷款200万买了一栋400万的房产:在这里,这200万的举债将张三原本200万资产放大到了400万元。
同样地,如果你能运用“杠杆效应”,你的价值也会被得以放大,这种做法,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描述,即“借势”。
对于个人而言,想要达到价值的迅速提升,必须学会“借势”(也叫“加杠杆”),例如:
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经验,例如付费约见专业人士解决困惑,胜过自己苦苦摸索;
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知识,例如付费购买专业的PPT模板,胜过自己苦苦研发;
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资源,例如私家车主可以在网约车平台注册成为司机,利用平台接单揽客;等等。
职场中最常见的借势就是: 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需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工作内容“外包”出去,通过培训新人或带领团队,达到提升自身价值的目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管理层的工资普遍比基层员工乃至技术员要高,道理就在这里:因为显然,管理者通过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借助下属的力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结合前文分析,你会发现即便起点相同、努力程度差不多的人, 由于专业水平及累积的跨学科能力不同(见第二点的剖析)、销售底层能力不同(见第三点的分析)、意识理念层面的不同(见第四点的分析),最终导致境遇的千差万别。
上一篇:幼儿园不开学,家长怎么去上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