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说说你了解到哪位古代文人的哪些信息,可以分享一下吗?
他的,辛弃疾,王羲之说说你了解到哪位古代文人的哪些信息,可以分享一下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道家人物。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炳于后。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说一位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自高中起就一直喜欢他的诗,他叫李商隐。
李商隐擅写诗歌骈文,措辞华丽却不浮躁,意境深远构思新奇,在文学修养上造诣相当高。唐诗三百首里收录他的诗大概有二十几首。
很多评论家惊奇于李诗立意与风格,尤其是他写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篇,悱恻细腻,优美感人,但常常又给人琢磨不透,隐晦迷离的感觉。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
堪称经典!
李商隐出生没落的书香之家,幼时家贫,父亲早逝,不过自小聪慧过人,才华横溢,纵观其一生,得到了不少达官名人的赏识,但他的一生却又坎坷不已,可以用“挣扎”和“纠结”两个词来形容他的艰辛。
读他的诗篇,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的人。但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仕途上走的颇为艰难。
他所在的晚唐时期,正是党爭最激烈的时候,有才华的他既受到就当领袖令狐楚的提携指点,又得到李党骨干王茂元的赏识,嫁女为婿,正是这样处境使他在政治上试图保持独立而不可,加上为官正直,反对当时宦官当权,遭到政治打压,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趋炎附势,刻意倒向哪一派势力为自己求得晋升的阶梯,尤其是夫妻的感情极为恩爱,尽管这段婚姻对他的仕途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正是这样的政治夹缝伴随了李商隐的一生,但从他的诗篇里,我们依然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
欣赏一个诗人的作品,不仅仅只看他行文的美轮美奂和他立意构思的格调格局,更要看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骨,以及作品背后的背景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辛弃疾只是南宋豪放派的词人,很可能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真实的辛弃疾却是一个武艺高强的虎胆将军。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21岁,在北方金军统治区带领2千人起义,成为了著名抗金将领。后来辛弃疾又参加了耿京义军。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劝说耿京奉表归宋,得到耿京的首肯后,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与另一起义领袖贾瑞同去行在建康与南宋朝廷联络。
1162年,辛弃疾带领数人,风尘仆仆地渡过长江,到达建康。进城的当天,他们就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得到刚从临安来建康巡幸的皇帝赵构的接见。辛弃疾向赵构不吭不卑的报告了北方的战事、耿京军队的实际情况,并表达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赵构十分意外,又非常高兴,当即授予耿京“检校少保”的衔位,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给辛弃疾等人也分别授予官衔。
辛弃疾圆满完成了耿京嘱托的任务,结果当辛弃疾带着朝廷的承诺回到义军部队时得知叛将张安国已经把耿京杀了,带人投降了金军,原有的二十万士兵也或死、或逃、或散、或降,所剩无几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他和海州的将士一起商量准备找回场子,于是带领五十骑去济州找张安国。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此时的张安国正在州府帐营中与金将酣饮,为投降金军、被任济州知府而弹冠相庆,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一把抓起张安国,撂上马背,绳捆索缚,在场的金军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辛弃疾就已疾奔而出。等叛军反应过来,立马把辛弃疾围了起来。但是辛弃疾是一个虎胆将军,武艺高强,冲锋陷阵,杀敌不眨眼。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都跟着我走吧!”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而手足无措的金将不敢追赶,只慌忙将大营的5万士兵聚集起来,准备应对10万大宋军队,可等到天亮都没有动静,才知上当。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带50人就敢冲击5万大营,还把人捆出来,不得不说找个人很勇武,可见他的词里面的“沙场秋点兵”绝不是吹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写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