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阎敞还钱是怎么回事?
太守,孙子,的钱历史上阎敞还钱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文大致意思为东汉时平舆的阚敞(阎敞)曾经作为本郡太守第五常的属官(五官掾)。
后来,太守第五常被诏令入京,临行前将自己的积蓄130万钱寄放在他这位属官处。阎敞便把这部分钱币掩埋了。然后天有不测,被召的太守全家在京患病而死(这也够惨的,应该是瘟疫之类的病疾)。太守临死前告知仅存活下来九岁的孙子,说有笔积蓄在阎敞处,让他长大后去取回,以谋生路。
孙子长大后找到阎敞,阎敞如数奉还130万钱。孙子说,“我记得爷爷曾告诉我是30万,怎么还多了100万呢,我不敢要。” 阎敞回答,这是你爷爷记错了口误了,你就安心拿着吧。……
现实意义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如阎敞(阚敞)这样的人和事,放在如今堪称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典范。
实际上,他仅仅是太守属下的一个官员而已。出于太守的信任,他面对巨款的诱惑,阎敞没有丝毫产生贪婪之心。即便说,孙子所受托的不过是30万,那多出的百万钱币巨款,对于阎敞依然产生不了任何让改变初衷的动机,这完美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信义”两字。
其实这样守信重诺的事例也曾见于一些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报道。有意思的是,阎敞还钱,音译下来有点类“延长还钱”。同音不同义,对于现今社会中经常见到那些老赖,以及职务犯罪中的那些负面人物,面对我们老祖宗在历史中演绎出来的诚信重诺,不知又作何感想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就是“阎敞不负重托”的故事。阎敞是汉朝时期的人,他因为对朋友真诚信守承诺而为人所津津乐道,在当时闻名。
阎敞是汝南郡人,因为他廉洁的品行得到第五常欣赏,他考中功名以后,被第五常调到了自己身边做官,当他的书记员,两人成为了极其要好的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古今,对于管仲和鲍叔牙(管鲍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之交)的友情十分佩服。第五常接到朝廷调令要他到京城当官,第五常就将自己以前积攒下来的俸禄钱一百三十万,寄放在阎敞处。阎敞将这些钱埋在自己家堂屋的地里面。后来,第五常到京城之后不久,京城爆发瘟疫,他一家人都得病死了,仅剩下一个孤独困苦、年龄只有九岁的孙子。他曾听爷爷第五常临终前讲过,有三十万贯钱寄放在阎敞那里。等到长大以后,他就到那儿探访寻求。阎敞看到第五常之孙已经长成了大人,不由得又伤心又高兴。阎敞将全部的钱一文不少都归还给了他,第五常孙子一看有一百三十万钱,非常吃惊,就讲,我爷爷只讲三十万,没有讲一百三十万。阎敞讲,这是太守在病重的时候,神志也许不太清醒,请你不必怀疑。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阎敞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第五常,自此两人互相尊重,赤诚相见,交往密切,关系十分好。他离开任所被征召进京城前,来至阎敞家里,和他说,我即刻就要动身,时间很紧,行李什么的要从简,因为财物带在身上着实不方便,我想把130万贯钱寄存在兄长这儿,以后再过来取,可否。阎敞说没有问题,你的钱,我一定帮你妥当保管,你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来取。后来两人分别,未曾想,第五常到京城之后,非常不幸赶上瘟疫,没多久一家七八口都得了瘟疫先后死了,只剩下第五常与他的九岁孙子。临终前,他将孙子叫到身边,和他说过有30万贯钱在你阎敞爷爷那儿。因为当时他孙子还小,且路途又遥远,没有办法把这笔钱取回来,只能依靠他家在京城的亲戚朋友接济过日子。
十多年过去了,他孙子长大成人,于是回到了老家。为了置办家业,他想去找阎敞讨取索要爷爷保存存放的钱,但他心里一直觉得没底,空口无凭,也没凭证依据。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拿到这笔钱吗。后来,阎敞见到了第五常的孙子,他对第五常孙子说,你爷爷有一百三十万贯钱寄存在我这儿,你现在拿去用。于是阎敞把第五常当初寄存的一百三十万钱搬出来,交给了他。第五常之孙将钱接过,含着眼泪辞别。
所以一个人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诚信很重要。第五常奉调令进京履行职务时,之所以把一百三十万贯钱寄存在他家里,是因为他相信阎敞的人品及为人,而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第五常没有看错人,也证实了这一点。因而有人说,诚信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这就是诚信无价。
上一篇:广汽传祺gs8,和奔驰g65哪个质量更好,哪个越野更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