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是什么?你怎么看?
敦煌,发现,甲骨文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是什么?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是什么?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文化史上确实有过几次重大的发现,由于这几次发现在不同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残缺,并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吧其中影响最为深远,意义最为重大的四次发现定性为我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还必须强调一下,这四次发现都与文字典籍有关。
具体来说,是哪四次呢,每一次的发现又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意义呢?
第一次,就是在汉武帝末年“古文经书”发现,发现的地点是山东曲阜。
当时汉朝的鲁国(诸侯国)的鲁恭王刘余从曲阜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古籍,可能是刘余为了修葺孔子的旧家宅吧,那这次发现的古籍都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些篆文写成的简书,经过整理后发现原来是春秋时期的《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当时这些件数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因为在孔子旧宅发现的这些件简书不管是章节篇幅还是内容上,都与汉武帝时期的通行的《尚书》、《礼》、《论语》、《孝经》等著作不同了,因此这些简书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他们争论的焦点就是“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地位。因为在汉武帝时期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著作定为经学。
可以说这一次的发现,直接推动了学术界的交流与讨论,对当时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汉武帝绘像)
第二次,就是在西晋初年晋武帝时期,《汲冢竹书》的发现。
《汲冢竹书》发现的地点是魏襄王的陵墓,而且这次的发现竟然是出自于一次盗墓行为。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有一个叫不准(fǒu biāo)的盗墓者,他在盗掘一座古魏国墓冢时发现了大量的简书,后来人们根据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等判断,这座古魏国墓的主人就是战国时期的魏襄王。
据说这批竹简的数量相当巨大,搬运时总共装了几十车。其简文皆用“蝌蚪文”(即战国古文字)写成,难认难读。
(晋武帝绘像)
经过晋代学者荀勖、束皙等人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将这批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简书校订完成,他们整理的结果就是,这批简书有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因为这批简书是在汲郡古墓里发现的,所以被人统称为《汲冢竹书》,或叫《汲冢书》。
在这篇简书中包括编年史《纪年》十三篇,也被后人称作《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以三代帝王纪年,先记夏、商、西周之事;再用春秋时期的晋国纪年去记录春秋之事;最后以魏国纪年记录战国之事,至魏襄王二十年而止。
《纪年》是《汲冢竹书》中最为重要、学术价值最高的一种古籍。《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尤其是对于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在很大程度上与司马迁的《史记》不同,成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第三次,就是在1889年,河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是大多刻在龟甲壳和牛骨上的殷商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甲骨文)
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留下来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当地农民捡来当龙骨卖给药店,药店又转卖给古董商人,古董商人又转贩京津地区有一些为知识分子所收藏。
经过研究,在1889年,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他们认出甲骨上的文字为商代文字。从此引起收藏,购买和研究甲骨文的热潮,并形成了一门新学科——甲骨学。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的文字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
第四次,是1889年敦煌经卷的发现。
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自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以后,写经造像活动代代相沿。
北宋仁宗时期,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此后,这些文书便被封存于该私室中达900多年,成为名闻中外的敦煌遗书。(敦煌月牙泉)
敦煌经卷和甲骨文被译出几乎是同时的。1889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了。敦煌经卷原藏于敦煌石窟密洞中,藏书总数达两万余卷,大部分是佛经,道经等经卷,还有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图经、方志、医书、历书等。
敦煌宝卷涉及范围极广,除了用汉字抄写外,还有用梵文、藏文、龟兹文、回鹘文等西域或少数民族文字抄写的。这些藏书是研究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可惜这些文献不被当时的中国政府所重视,大多被外国人所劫走,使中国文化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损失。
(敦煌经卷)
不过随着敦煌宝卷的被劫掠,敦煌的名字也响遍了全世界,研究敦煌文物也得以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敦煌学。
敦煌经卷,我觉得叫叫敦煌遗书更准确,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的研究。这是中华文明成就对世界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
(敦煌经卷)
总之,我国文化史上的这四次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残缺,还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中国文化史四次发现都与文字典籍有关,第一次,就是在汉武帝末年,在山东曲阜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了大量的古籍;第二次,就是在西晋初年晋武帝时期,《汲冢竹书》的发现了大量的简书;第三次,就是在1889年,河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的文字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第四次,是1889年敦煌经卷的发现敦煌大量遗书,藏书多达2 万余卷。
上一篇:手指被车门夹了,4天了一直肿胀,肿胀要多久能消,指甲多久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