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是如何理解《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主角的学习方法、思想、理念的?
傻瓜,自己的,故事你是如何理解《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主角的学习方法、思想、理念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是如何理解《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主角的学习方法、思想、理念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几天重温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2009年的印度电影,之前一直都被印度电影动不动就跳舞唱歌这点劝退,然而这部电影却不同,在看似荒诞搞笑的背后揭示了许多人生道理。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男主对于学习的态度。首先就我本人而言作为一个北方小镇的孩子,学习对我来说就是单纯的学习,将老师讲的一股脑都学进去考高分就可以,其他的事情家长不在乎,老师不在乎,就连自己也不在乎。
电影中男主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一堂课上老师提问他“机械”的概念,男主对于“机械”这一概念糅合自己的理解,婉婉道来,而老师却批评他的业余,质疑他的专业性。另一位学霸完整的背出来概念得到老师的认可。这一幕反应了当前教育的缩影,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电影中的男主多多少少会有主角光环,他好学,聪明,不拘泥于规则,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敢于向男主一样挑战教育的人很少,更多的是泯然众人的大多数。然而虽然主角理想化的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却不是只能黯然神伤。我们应该负重砥砺前行,去期待去奋斗去改变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剧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是在高考制度的当下,也不乏有查尔图这样的人存在。这部剧抨击填鸭式教育,更多主张为理想而努力。剧中最可贵的既不是兰彻的成功,也不是查尔图的出丑。我觉得亮点在于拉加和法罕突破自我,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拉加和发罕这样的人,智商中等,学业平庸,但是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影是在理工科学校,只谈理工类。就中国的高考(理科)而言,能考出不错成绩的多少都是按照主角的方式学习的,用电影中“反派”死记硬背的学法高考成绩只会不惨不忍睹。在正经大学的理工类专业里,更要用主角的方法才能学好了,用“反派”的方法撑死保证不挂科。
高考的题目设置本身是比较合理的,对考生的分层选拔整体上看来也是有效的。正是因为很多学生用了“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方式,才被合理的高考残酷淘汰。真正用了主角的学习方式的大都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
“反派”的学习方法比起主角不是差了一筹这么简单,而是错误和正确的本质区别。只有主角那样才叫学习,“反派”的做法比黑猩猩模仿人类的动作高明不到哪去。在现实当中,用“反派”那样的方法根本考不进印度的名校、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无法在美国企业任要职。电影里只是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刻意设置的。
主角是在真正的学习,他的学习方法被国内成绩优秀的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广泛使用着,只不过没有像电影这么戏剧化的拍摄出来。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运用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掌握一般规律的重要途径就是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和处理。学习以公式为主的数学语言,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这些公式,而是要搞清楚这些公式所表达的意义和运用的逻辑,这些抽象的语言是如何描述现实中活生生的现象的?每个符号代表了什么东西?哪些东西被省略掉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是如何用公式表达的?在这层理解的基础上,再去利用这些公式去解决其他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个人是从没见过哪个靠死记硬背的同学高考理科考好的,或是在大学里理工类课程学得好的。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是死记硬背还能学好理工科,那就要认真考虑这个环境是否存在严重问题了。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主角学习方法、理念等方面的理解!但在重温这部电影后,我又对主角身上散发出的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1、 学以致用(小故事之一:盐水导电)
我们通常喜欢自己比别人更专业,有好的大学,有新的知识,然后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把教科书上的定义全部背下)、生搬硬套(定义以朋友名字命名的根本不存在的词),那结局之一,是令你丧失了思考能力(好比物质男在发表演说时对于错误的言辞不假思索继续滔滔不绝的背诵);结局之二,是学识很多但却无法应用到生活(好比当学长们恐吓说会撒尿侮辱时不知道以盐水导电来反击)。
所以,在学习的同时、在做事的同时,不妨想一想,学了做了是干嘛用的,如果学完不能用,有没有意义?
2、 挑战权威(故事之二:太空笔的发明)
我们都害怕权威,喜欢臣服于安逸和宽松。这种姿势久了,导致的结果就是:要站起来很难。很多事情你都不敢尝试,权威怎么说,你就怎么记,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哪怕突破的方向不对,哪怕创新的东西不正确。
好比傻瓜提出为什么要花费数亿制成一只太空笔而不用铅笔代替。影片到最后反驳说铅笔可能会有碎片,而这个碎片在太空里是会漂浮的,可能会进入鼻腔喉咙,所以不能使用。
所以突破不总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可能的不正确就不突破不挑战,就臣服于权威。
3、 简洁准确的表达(故事之三:定义机械)
你能定义什么是机械吗?只要背诵过教科书,谁都能定义出来,但是这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果你想要补充营养,不能只拿着番茄说,这个东西富含维生素ABC,有番茄素,抗氧化,养颜又美容。你必须把它吃下去,让你的身体消化分解出有用的成分,以此滋养身体。所以什么是机械,傻瓜说就是那些用开关控制的,能帮助你的东西,比如洗衣机。傻瓜把概念“吃”下去,然后消化出简单的东西,虽然简单,但却是最清晰和准确的。
4、 打破固有思维(故事之四:定义不存在的词)
不要被固有教条所禁锢。这个故事的一层意思是告诉学生有时你遇到的东西并不存在,只是别人随意的编造,而固有的思维告诉你,站在讲台上的一定合理和正确,接着固有思维又告诉你,必须优于常人才是成功,所以那三十秒内你就在别人的框架里一路低头猛跑毫不质疑。
而故事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以固有的方式去说服别人,要告诉固执的校长如何教育学生,可以明显或不明显的说教,或者是比校长更专业的教授,但是傻瓜却用朋友的名字写了个词,让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人做着同样的动作。假如校长一路以固有的方式教育,这就是后果:大家都将成为社会大机器中的的标准零部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