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桃花,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这首七绝是宋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纪游诗。 元和十二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但在这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一片盛开的桃花。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春并未远去,而是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但因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琵琶行一诗中,曾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在这种苦涩的情绪中,自然地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虽是记事写景,实际上是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变化,由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感到突然来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哪能这般风趣灵动?这首小诗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惹人怜爱。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
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及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喜爱,并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游大林寺序(元氏长庆集卷四十二)
余与河南元集卢……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豋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请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一一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祝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居易与河南元集卢等十七人在卢山游览,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市位置偏僻,在深山处,附近景色优美,有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同时寺中时节比山外晚的多。四月了,还像正月二月一样,梨花桃花刚开,好像换了另一世界。
作者在诗中说,四月天,人世间春天过去,花已凋谢。可大林寺中,桃花梨花刚盛开,经常恨春天归去了,无处寻找,谁知他转到了大林寺中。
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象欣喜之余,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他在这里找到了归去的春天。.
这诗却曾经有人怀疑过。
宋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字存中,杭州人)。读到这一首诗,玩味再三,不禁诧异,并且以带有讥讽的口气说,"既然"人间四月芳菲尽",又何来"山寺桃花始盛开"呢?竟出自一位大诗人之手,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于是连连叹息,说罢,也就置之脑后了。
沈括晚年,居润州(今属江西省)。筑梦溪园。著书立说。有一年初夏,他为了摸清草药的生长,采摘情况,来到一座山上考察,他信步拾级登山,见之林深处,有一千年古刹,这里却别有一番奇景。时令正值四月,气候宜人,在山下早已百花凋谢,芳菲消歇,然而当他登上山顶,走进寺庙时,却看到桃花红艳,满园春色。此景恰好与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所描写的相同,这时他才恍然大悟,顿时满脸愧色,原来"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这是地势高下不同的缘故。沈括在事实面前十分感叹地说,"白乐天写的正是此景,确实是妙笔啊,前时我是错怪他了。"后来,他在"举平生见闻"所撰的"梦溪笔谈"这部著作中曾提及此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尚可网分享知识!
《大林寺桃花》表面上我们最先感知到诗人喜悦的心情,接受或认知事物最先体验到的都是表层,认真品读,会有更多的发现。
下文解读一下我从《大林寺桃花》这首诗中品味出的诗人的情怀。
惜春、恨春、爱春是诗人内心情感交织的声音,为什么对春那么流连,因为对一切美好的向往。
01邂逅庐山、筑建草堂、观大林寺、写桃花诗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庐山正在江州附近。元和十一年的秋天,诗人第一次游庐山,就被这里垂峦叠嶂、丛石嶙峋、佛殿云拥的美景所吸引,他决定在这里筑建草堂,喜欢就留下,让人称羡。
诗人都热爱给自己建草堂,杜甫的“成都草堂”,苏轼的“东坡雪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诗人的草堂就是木与草搭建的简简单单的住宅或书斋。
元和十二年春天,草堂落成,诗人欣喜之余,挥豪笔墨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文中说: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草堂面向香炉峰(“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香炉峰)下临遗爱寺。
建在庐山上的大林寺,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昙诜(shen音申)法师,南北朝时代宋国广陵人。幼年就依从慧远大师出家,勤修净业,很善于讲经说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没有昙诜法师在庐山修建大林寺,就没有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