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贾宝玉几次祭奠有什么与世俗祭奠不同的地方?
宝玉,晴雯,是在贾宝玉几次祭奠有什么与世俗祭奠不同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贾宝玉几次祭奠的心情与世俗大同小异。方式的区别有如下几种,一是祭金钏儿是用香与水祭,与现代高士水(清露)祭相似,不同的是奔跑到郊外井台找清静之地以示心诚则灵。因为那天是九月初二属秋祭…。宝玉为什么要水祭?为什么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清纯,他是套用了欧阳修的《秋水赋》,悲秋只怜黄花瘦,抛书哭对一枝秋。秋水是指女儿的清澈明亮的眼睛,而自己则是浊物。
二祭晴雯,主要是赋文祭之。他套用了古代宋玉的《九辩》,在祭芙蓉花神时,表达了“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潜台词。三祭黛玉是泪祭。除去赔哭秦钟尤二姐不算外,这三祭有个共同点,都是在秋天秋祭。泪祭的内涵除了还泪外,还有宝玉心中无比的悔恨与愤慨,黛玉的死亡犹如明朝的毁灭,他套用了明朝诗人宋濂的《大言》,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大言不惭的尊卢沙,明朝的皇帝就是我,所有对黛玉的承诺都是空的,让妹妹含恨九泉,所以才会失去大明的江山。
秋季的凋零,凄凄惨惨戚戚都是《秋水赋》的特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贾宝玉的三次祭奠正如他自己在第五十八回中告诫藕官的话:只在尽心,不在虚名。不论时期,或新盏新茶,或鲜花鲜果,荤腥素菜皆可。
但他这样的感悟也是逐渐形成的,其中最受林黛玉的启发:在第四十三回中,宝玉为了祭奠金钏,不顾王熙凤的生日贺寿之禁忌,一大早遍体素服,偷偷跑到外头去,在水仙庵设香炉,焚香含泪施礼,引得家里众人担忧,为了满足形式而费尽心思。赶回去后,恰好赶上看戏,林黛玉对戏中《男祭》的一番品评倒让他启悟了,林说——
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不拘哪里,只在尽情二字,这话恰恰说中了宝玉,于是,在其后的四十七回,宝玉见大观园中的池子结了莲蓬,便摘了十颗让人送去秦钟的坟头。这便是心里有他,看着好的便想着送去,虽然自己不能亲自去,也算尽情了。
在第七十八回祭奠晴雯时,也说了类似的话:原不在物之贵贱,只在心之诚敬而已。只是他与晴雯感情又更深,这情非得自作一篇诔文方能得尽,才有了《芙蓉女儿诔》。
这几次的祭奠都在强调尽情,心诚,而世俗的祭奠常常流于形式,反倒让这情难以发启了。
说到这里,想起了电影《地久天长》中,男女主人公无法接受孩子死去的事实,这巨大的悲痛无法宣泄,他们于是搬离了原来的地方,逃避一切熟悉的人事,在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里生活,即便领养了一个儿子,也给他起了跟死去孩子同样的名字,这伤痛也无法得解,活着的唯一意义就剩下变老。影片用了超长的篇幅,克制地展现他们的伤痛,当中也发生了许多人事变幻,直到结尾,夫妻俩携手登上儿子的坟头,在大风黄尘中,拔除净墓碑周围的杂草,摆上果品,烧了纸钱,祭奠完毕后,夫妻俩挨着坐在墓碑前,望着远方平静自然地啃起了祭奠用的苹果,没有悲伤,那份平静自然中让人感觉到他们的伤痛在慢慢愈合。
祭奠是为了尽情,这份尽情不是让活着的人困在那份失去的伤痛里,而是思念的表达,并让我们带着那份思念好好地去完成当下的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研究。不同时间内,各地方的风俗也不同啊!…这样想有些复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性情中人自以性情之法!祭奠亦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这部经典电视剧,充分展示出来了人物、剧情、情节等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贾宝玉可以说是,整部戏的重要角色,承担了很多快乐和悲伤,特别是在祭奠的部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到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能让你多赚2块钱吗?
上一篇:干美团好还是饿了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