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游记》中,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它体积变小后,重量和密度变了吗?
金箍棒,悟空,如意《西游记》中,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它体积变小后,重量和密度变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一说一个困扰了很多《西游记》爱好者很久的问题:既然如意金箍棒是一万三千五百斤,那么当孙悟空随意将其变大变小时,他的重量是否随之改变?
这个问题看起来可能很无聊,但是却涉及到孙悟空战斗能力的问题。如果孙悟空单单是可以将如意金箍棒在体积上变大或是变小的话,那么毫无疑义如意金箍棒给他带来的战斗力提升会明显缩水。
这如意金箍棒是会虽体积变化而质量产生变化的,也就是说孙悟空让其变大则同时变种,变小则同时变轻。从反证来说明下为何质量不变论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都知道孙悟空也不是无所不能,也不是力大无穷,他还是有一个极限值的。例如在银角大王运用移山填海之术,将须弥山、峨眉山、泰山这三座仙山搬来,压在孙悟空身上,差点没给孙悟空给压死。所以如果金箍棒的质量一直不变,孙悟空在行走、飞行之时也会感到累赘,从实用性上来看上不成立的。
另外,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如意金箍棒是13500斤,甭管明朝的时候斤两换算成现在的千克是多少,我们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如果如意金箍棒的体积不断的无限的扩大的话,那么的他的密度会无限减小,甚至会比空气还轻。
如果孙悟空想的话,他可以将如意金箍棒变的比宇宙都大。相反,如果孙悟空将如意金箍棒变得无限小,它的质量如果不变,那么按照现代物理学,那么如意金箍棒将会变成一个黑洞。这种功效恐怕太上老君这个研发者都没有想到,从哲学/物理学角度来看这也是不成立的。
从正面举几个例子。这如意金箍棒当初还在东海的时候,老龙王就说这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珍,也是就一个测量工具,测量水位深浅。也就是说这能够让如意金箍棒随意变大变小的并非只有孙悟空一个人会,太上老君肯定会,大禹王也是会的
大禹虽然说上古神话中的人物,但是并没有特别的说明或者介绍这位治水英雄天生神力,可以轻松使用13500斤的工具,也就是说大禹可以随意改变定海神珍的质量,以便于测量水位。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兵器的时候,嫌弃其他武器太轻,而东海龙王以为定海神珍巨大,孙悟空肯定拿不起,于是才让孙悟空拿的动便拿走,否则东海龙王不会犯傻给孙悟空神器的。谁知孙悟空可以将其变小,便轻松拿起,这肯定是质量也可以变轻。
否则青牛精、狮子精都盗取过金箍棒,他如何能够拿的动这上万斤的武器。假如说这两个妖精法力超群,那么玉华国的三个王子乃是凡人,其中大王子还使用过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果是13500斤的话,他一个凡人如何举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意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用的兵器。
书中说,曾经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后来被大禹借走拿去治水,之后遗留下的定海神珍铁,放在东海。
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在平常所见的各种金箍棒的形象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金色的箍,中间为黑色的铁棒。
关于金箍棒的重量,原著第三回就描述得很清楚:
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但是,孙悟空说,“要是再小一些就好了”,于是,金箍棒就缩短成了平常孙悟空使用的大小。
依原著缩写,金箍棒变小后,依然是一万三千五百斤。
也就是说,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体积,也就是增加了密度。
但是,在西行的路上,有很多妖怪甚至是小妖随意拿起过金箍棒。
比如在《西游记》八十八回
“行者叫三个王子在暴纱亭静室之中盘腿坐定,闭目凝神,他念着口诀,吹上一口仙气。这三人就脱胎换骨,起来抹抹脸后瞬时精神万丈,就能使得师父的兵器了。”
这里指大王子一个凡人,受了一口仙气,就能使用如意金箍棒。
那如果孙悟空的仙气这么厉害,那岂不是也可以度给唐僧?
再有,豹头山的黄狮精,爱好收集兵器。得到如意金箍棒时,是小妖拿着的。
另外在后来的一些同人作品里致敬西游记。
被别人抢过金箍棒后,只要说“变粗”,敌人就会拿不动金箍棒。
但即使如此,原著早有说明。
在最开始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兵器时,龙王让虾兵蟹将们抬上来龙宫中最终的重型武器——画杆方天戟,重七千二百斤,但猴子还是说轻轻轻。
所以,平常金箍棒在孙悟空手里时,就是一万三千五百斤,才能配得上孙悟空的霸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问的有点打破砂锅了。《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既然是神话,有些事情就不能细究。如意金箍棒吗,那它肯定是随心所欲的,能大能小,会轻会重。最近国外有人研究表明如来佛是中国人,又有个小学生问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到了那么多国家,常吃的大多是豆腐面筋之类,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的外国都有这些东西吗?别说是古代的神话小说了,就是史书有没有谬误呢?当然有了。现代的电影电视小说无法细究的东西也太多了。我是河南人,喜欢豫剧。《朝阳沟》可是经典,演了几十年。可我早就纳闷一个问题,银环上山的时唱的是“麦苗儿绿油油”,走到半路又唱棉花芝麻,它们是一个季节种的东西吗?既然演的是河南发生的事,河南的庄稼不这么种。我想和我一样有疑问的人一定还有,但《朝阳沟》还是经典,还要继续唱下去。因此看书观剧都看它意义,不要抠字眼。写书编剧也要尊重历史,尊守自然规律,违反常理的也要让它合理化。四大名著里都能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且姑妄看之,姑妄听之。
上一篇:是自考专升本,还是考CPA?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