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良知的人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难为自己,所以人为什么要有良心呢?
良知,的人,底线有良知的人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难为自己,所以人为什么要有良心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良知的人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难为自己,所以人为什么要有良心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不十分正确,应把总是改为有时。因为正气大于不正之气,这一点应该肯定。人总要有良知,也可以说是良心,更应有凛然正气(或谓正义和共识),古训言:邪不胜正,正义始终战胜邪恶的,更应把邪恶踩在脚下!人没有良知(良心),即是邪恶、歪风,那毕竟是极少数,不堪是被踏,而是要把它扳倒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良知的人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难为自己,所以人为什么要有良心呢?
《孟子·尽学》“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俗话说:“患难之处见真情,危难之时见人心。”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是中国同胞的“国难”时刻。如何化解“国难”,专家给出了没有成本的解药“不出门”,从现实看这个解药并没有赢得有些人真正的认同。躺在沙发上(床上)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依然抱怨生活是多么的无聊。社区和物业劝导少开车少出门时,不予理解配合,甚至是虎视眈眈说:“大题小做,病毒离我们还很远”。这种人不会自我约束,不会愧疚,不会心有不安。换句话说,这种人没有作为人的底线,不懂何为道德。他们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也只是感觉自己遭受了表面上的惩罚,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所遭受的痛苦。
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看看那些面对疫情 勇敢逆行,疫情面前 他们勇敢地坚守一线,用忙碌的工作状态诠释了“责任担当”。疫情肆虐,人间有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问心无愧”!
这世界的道理本来就简单,关键是良知。良知即使站在最无耻解释的层面,都不能突破如下底线,就是人禽之别。有良知的人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这种人就是良心喂狗了、狗良心了,不过是衣冠禽兽而已,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知耻,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我没有理由质疑那些人的良知,但是我愿意看到的是“知行合一”,我更想知道在国难当头,你加油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来这个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回答。的确,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难题总得有人来答,我就不自量力,冒失一回,权当一块探路石、一块引玉砖吧。
“良知总是被没有底线的人践踏,”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时常会有,有时甚至是常态。所以便有了“诚信是诚信者的墓志铭,欺诈是欺诈者的通行证\",\"廉洁是廉洁者的墓志铭,腐败是腐败者的通行证”等等。眼看着诚信者吃亏上当,欺诈者便宜占尽;廉洁者清贫穷困,腐败者富裕奢华。还有好心施救,反遭讹诈等等。社会上太多这样没有道理的事了。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把握两个方面:
一、善与恶,良知与无底线,这两个对立面不是现今独有的,而是古已有之,将来依然会继续有之。只是不同时期,两者孰大孰小,谁占上风的不同罢了。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善良终会战胜邪恶,良知终会战胜无底线。因为这是人心所向。
二、但行善事,莫问前程。面对不良行为,能劝导的可劝导,不能劝导的,不计较,不抱怨,绝不放弃自己的底线,去仿效恶行。总不能见到狗咬人时也去咬狗吧。要放眼长远,做自己该做的。保持对社会的基本信任与价值信仰,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像狄更斯所说的:“人能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抵消了”。
学识不到,辞难达意,但愿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个人认为,良知并没有被践踏,做为“整体互利机制”,这是人类祖先赋予我们的进化能力——人类恰是靠这种“整体互利机制”才在远古时代脱颖而出,战胜各种强大对手,获取食物,实现分工合作。
2、个人认为,良知也不是本体,我们追求良知、拥有良知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良知的本质,是一种功利主义源头。
3、良知可能调整的是个人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所以会显示出“暂时被无底线之人践踏”,因为“无底线”之人,“践踏良知”之人,一般追求短期利益。
4、个人认为,情感中的“善念”,是良知的情绪之表达形式;情感中的“恶念”,是“认知”中的“恐惧情绪、完美主义、简单思维、施虐倾向”之表达形式——良知是认知的一种。所以,如果你的“良知行为”含有以上几种情感倾向,“良知思想”有可能会变为“行为之恶”,这说明良知有边界。
5、人不是要有良知,而是你骨子里可能就含有良知——根植于基因、血脉之中,每个人都有。在思考别人“做恶”的过程中,要防止“恶之谜思”。“恶”会有镜像错觉——你觉得别人的“恶”,恰是别人觉得你之“恶”。而且,很多“恶”,对于“作恶者”来说,他(她)们的感觉是“理所当然”。
上一篇:不平凡的春节,怎么过情人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