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成为一个说话有涵养的女人?
涵养,女人,说话怎么成为一个说话有涵养的女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涵养不光指内在修养,还包括外在,比如适当合理的衣着,讲话的一些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还有你所散发出来的气味与气场,这些都是作为人的一些基本常识,我就不一一说明了,我重点讲一下关于涵养的内在。 涵养等同于修养,既是指:情绪、待人、立志、恻隐、羞恶、学问、读书 、价值意识。 1、谈情绪。 唯有心中装满知识,才能够理性的判断一些事情,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理解他人。情绪的发生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一些心理变化导致的情绪,所以懂得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也能够帮助自己合理适当的控制情绪。(但有时原则也很重要,理解的前提下是个人底线与道德的标准不能降低) 不堕落,不聒噪。工作与生活学习的不顺心会消磨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耐心,让人变得苟且,迷茫彷徨。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需要控制自己的心态,不堕落,不聒噪(逢人就抱怨)我认为一个有涵养的女孩子,是懂得适当的闭嘴,与适当的讲话。 2、谈待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柔万物,水是这个世界上最舒服的东西,所以君子之交,前提之下也是让别人感到舒服。这里也分对待家人、朋友、与社会群体。 待家人,关于父母,肯定百善孝为先,但是也不能愚孝。比如无法分清父母与自己的命运关系。有些特殊的家庭,是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协调的独立性。(虐待家庭) 待家人,关于孩子。 孩子与自己的联系并不是一起的,当孩子成年以后,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判断,与行为经济的独立,孩子不是父母的延伸也不是父母的一部分。 待朋友。两个独立的人,选择成为朋友,是有互惠的成分。所以也需要让朋友感到舒服,但也以道德与个人底线为前提,既是以礼相待,相敬如宾。 待社会群体。同事,领导,服务员等等都是社会群体。我个人是比较平和,理性的。从小到大也被教育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因为父母的社会阶级不高,我更能明白理解底层社会人群的艰辛。所以我一直都保持着对领导,同事,都不卑不亢的态度。但特别比我弱小,比如服务员,清洁工,乞讨人员,范围再小也包括小动物,小猫小狗它们,我都特别关爱。比如服务员为我服务,我会在结束的时候不忘记说声谢谢,比如清洁工,我不会让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困扰,比如乱丢垃圾等。乞讨人员,我也会慎重对待,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或者身体有缺陷我就看不起。中国有句古话:可怜之人比有可恨之处。但我认为,如果我不跟他们每天相处,他的过去与经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能够做到的,就是不歧视他人。我自己收养过三只流浪猫,一只狗狗,都是我在大街上捡的,现在它们很健康的在生活着。 3、谈立志。 生于现代中国的青年,烦闷是一种不能说的奢侈。一切烦闷都起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现代中国,这种冲突比在任何时候都剧烈。第一是内政和外交的不良,以及国民经济的破产,处处都令人对国家前途悲观失望。社会的不安影响到个人的学问事业,前途愈混沌,我们愈感觉到个人前途的渺茫。 我很相信卢梭在《爱弥儿》里所说的一段话。他的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理想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小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起理想,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4、谈恻隐。 恻隐又是等于共情心【Empathy】罗素在《中国问题》里讨论我们民族的性格,指出三个弱点:贪污、怯懦、和残忍。他把残忍放在第一位,所说的话是最令人深省:“中国人的残忍不免打动每一个“盎格鲁—撒克逊人”。罗素的这番话引起我的不安,也引起我由中国民族性的弱点想到普遍人性的弱点。小孩们大半欢喜虐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奠中的牺牲,似乎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中世纪审判异教徒所用的酷刑无奇不有。在战争中人们对于屠杀尤其狂热,杀死几百万生灵如同踏死一堆蚂蚁一样平常,报纸上轻描淡写地记一笔,造成这屠杀记录者且热烈地庆祝一场。就在和平时期,报纸上杀人、起火、翻船、坠机、离婚之类不幸的消息也给许多观众极大的快慰。一位西方作家说过:“揭开文明人的表皮,在里皮你会发现野蛮人”。 侧影之心有时使人软弱怯懦,也有时候使人悲观厌世,这或许都是事实。孔子说得好:“仁者必有勇”。古今伟大人物生平大半都能证明真正敢做敢为的人往往是富于共情心的。 5、谈羞恶。 “羞恶之心”一词出于孟子,他以为是“义之端”,这就是说,行为适宜恰到好处,须葱羞恶之心出发。朱子分羞恶为两事,以为“羞是羞己之恶,恶是恶人之恶”。其实只要是恶,在己者可羞亦可恶,在人者可恶亦可羞。 6,谈学问。 这是一个大题目,不易谈。许多人对它有很大的误解,却又不能不谈。最大的误解在于把学问和读书看成同一件事。孩子们进学校不是说“求学”而是说“读书”,学子向来叫作“读书人”,粗通外国文者应该用“学习”(Learn)或“治学”(Stusy)等字时常用“阅读”(Read)来代替。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的侠义的“用”,尤其是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穿不尽了!” 7、谈读书。 历史越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也越丰富,书籍越浩繁,而读书也就越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可以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8、谈价值意识。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这就是说,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如果只顾一时的衣食饱暖而对真善美不敢兴趣,他就成为一种行尸走肉了。这番话本无深奥意义,但说起来好像很辽阔。灵与肉的冲突本来就是一个古老而不易划除的冲突。许多人因顾到肉遂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尤其事是近代人被“物质的舒适”一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哀莫大于心死”,而心死则由于价值意识的错乱。 谈了这么多,其实涵养与修养一样,就是努力做一个让人觉得舒服的文明,有学问人。
上一篇:想拍视频记录农村的生活,什么视频编辑软件好学,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