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对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始皇,华夏,郡县制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对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这些措施都给后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里长城,书同文,车同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发源于公元前2700年前居于中原地区的皇帝部落。中华民族指的是我国疆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所有民族。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大一统的君王,秦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他在位期间所实施的很多措施都对以华夏为主体的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主要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从政治上来说,秦始皇废除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了统一的基础。
从经济上来说,“车同轨”促进了整个华夏地区的经济往来。
从文化上来说,"诓饬异俗"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思想统一。从军事上来说长城的修建,减少了匈奴的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一、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政治措施
(一)统一六国
统一六国是秦始皇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功绩,在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了七国中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战胜了赵国。
自此,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抵挡得了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陆续灭掉了东方六国,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为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疆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
(二)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对加强中央权力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过去各国林立,地方间有很大的封闭性,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民族的融合。秦始皇在建立郡县制后,中央对地方的得以控制加强,这促进了之后的文化统一,经济统一以及民族大融合。
郡县制的实施有着浓重的军事色彩,秦朝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推行了郡县制,当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行政机构称为“道”,这一行政机构的行政级别相当于郡。《秦本纪》,当中有记载,秦国对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发动了进攻,在占领这些部落之后在当地设立了县制。
秦武公时期在成功征讨西夷毫王之后又于当地设立了杜县与郑县。由此可见,秦朝郡县制的实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新占领的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秦朝一统天下的进行,郡县制的实施地也不断扩大,不断有民族纳入到中华的版图当中。
二、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经济措施
(一)车同轨,道同距
秦始皇时期大修驰道,方便了交通,统一了车辙长短。在战国时期,各国的车轮间距都不相同,这是为了防御其他国家侵略的一个办法,这样其他国家的马车很难在本国的道路上行走。
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这一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交流,于是秦始皇将车轮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统一规定,这样车子便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在促进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民族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土地制度
秦朝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由于战乱频发导致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的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将大面积的土地授予农民。《商君书》有记载,当时每个成年农民有国家受田“小亩五百”也就是130亩土地。
农民在得到土地之后,不准私自买卖,农民根据自己所获得的土地数量向国家缴纳对等的赋税。耕作努力者可以免除劳役,缴纳一定量的粮食还可以获得爵位。 历来华夏族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一土地制度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华夏族的发展壮大。
三、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措施
(一)焚书坑儒
提起秦始皇时期的文化措施,就不得不提焚书坑儒了,在很多著作中都认为焚书坑儒是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但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这场运动针对的并不是儒生而是术士,当然这场运动的确是对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摧残,但也实现了文化上的统一。
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华夏为主的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和发展。
(二)诓饬异俗
战国时期七国并立,各国之间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秦始皇在统一初期,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原本的郑卫地区在男女之防方面就极其宽松,只要两情相悦即可往来甚至同居。再比如说燕赵之地豪放尚武。这些极具多样性的风俗习惯,一定程度上对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困难。
于是秦始皇希望重新建造社会文化秩序来巩固政权,实现“天下同风”的目的,这一措施将华夏文化传播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削弱了民族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四、秦始皇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形成的军事措施
(一)修建长城
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一举击败匈奴,成功夺取河套地区之后他们并没有凯旋而归,也没有向前进攻。而是在此地驻扎修建了万里长城。 秦朝长城是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规模极大,从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地区。
万里长城的修建对于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众所周知,华夏民族一直以农业为生,相比于以游牧为生的匈奴来说,农耕民族的作战成本极大,收益却极小。比如说在汉武帝时期曾经对匈奴发起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加速了汉朝的衰落,为汉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游牧民族只要通过掠夺农耕民族就可以迅速积累财富。
在成功修建了万里长征以后,游牧民族在掠夺中原地区时无法随心所欲地流动作战,只能够在固定的战场上。这样一来双方的作战成本就发生了改变。游牧民族远离了放牧的草场,又面临长城这一防御工程,作战消耗极大而驻守的农耕民族只要在附近的获得粮食就可以进行作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