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有100万,种养结合怎样计划比较好?
模式,生态,秸秆如果有100万,种养结合怎样计划比较好?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于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按2005年价格计算,每亩可节约化肥成本40-45元,农药、除草剂成本15元。增加养鸭收入100元-150元(每只鸭成本:雏鸭3元、养鸭需饲料稻谷5.0公斤折7.0元;每只成品鸭2.0公斤,每公斤10.0元出售可得20元,纯收入每只10元)。水稻收入增80-120元。
该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由于目前各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对稻鸭共作技术很多农户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种植水稻已经够麻烦、够辛苦,再放养鸭子,岂不是更麻烦。有许多农民认为稻田放养鸭子,鸭子会吃小秧,会爬倒小秧,其实稻田放了鸭,稻田的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等诸多农活都交给鸭子去完成,鸭子成了不付工资的打工仔。农户所做的事主要是照看鸭子。稻鸭共作虽然增加了放养鸭子、设置围栏、搭建简易鸭舍等用工环节,但这样却省工,节省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对农户来说,这笔账是合算的。二是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多数农户不愿放弃自己承包责任田,使得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新技术应用后,亩均增收200—400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新技术应用有一定技术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不大,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水稻一季,思想难统一,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加之工作不到位。稻鸭共育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技术要求,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宣传组织发动农户参加,增加了工作量。三是示范规模小,目前我们只在部分农户进行,没有大规模组织示范,影响力小。四是技术不规范,养鸭有风险。稻鸭共作的农户在养鸭过程中,有鸭肝炎、鸭瘟等病害的发生,特别是夏季高温时节,鸭子的抗逆性下降,发病的概率增加,如养鸭户不能及时发现稻田中病死鸭子,其生蛆后其它鸭子一旦吃了此蛆极易死亡;自流灌溉地区,有时受天气影响,不能及时进行稻田补水,也会造成稻田中鸭子受热死亡,为减轻养鸭户损失,鸭子往往会提早退出稻田,这些不但影响养鸭户效益的提高,还对水稻后期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有明显影响。
稻鸭共育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虽然投入的增加,能实现收入的增加,但多数农民没有尝试过,心中无把握,多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米业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品质增效未放在议事日程,特别是生产加工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不用化肥农药生产的有机稻米市场潜力、品质增收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出来。
茶、桑、竹、林(果园)—鸡共生生态模式
利用山地的地域优势饲养优质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山区丘陵地带的杂果园或森林中放养土鸡,觅食山中杂物,喂给少量配合饲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其营养价值丰富,肉味鲜美,倍受青睐。我们调查:利用山区丘陵地带的杂果园或森林中放养土鸡,觅食山中杂物,每只仔鸡养殖成本10—12元,出售价18—20元,每只纯收入8—10元。
这种模式首先具有立体开发农林业,提高土壤利用率,茶、桑、竹、林、养鸡有利于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使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促使农业由单一经营向立体复合经营方向发展,达到一地多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可增加养殖业比重,有利于丘陵山地农作制度改革,发展多功能、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农业。而茶、桑、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供禽蛋类产品,促进茶、桑、竹、林增产,又有利于农牧各业发展,调整农林业结构。山区若要发展,必须使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发展茶桑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可促使种植业和养殖业比重向适宜方向发展,为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三可改善食品结构及品质,有利于人民健康,目前我国食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是动物蛋白比重较小,产品品质较差,农药及有害物质残留率较高。而茶桑竹林一鸡农林系统模式中饲料实行原粮与饲料混合使用,鸡生育期完全放养,产品品质提高。
该模式的要点:一是鸡舍的选址、建舍:育雏舍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干燥的山坡或丘陵地上,而且要求排水容易,舍内地面的地势要稍高于周围的地势,有利于舍内排水和地面干燥,不宜建在低洼地,同时还要考虑远离村庄及污染源。二是育雏前的准备和合适的温度,育雏舍适宜温度一般为33~35℃,随着日龄的增长,温度可逐渐下降,从第二周起每周下降2℃,至室温18~21℃。三是合适的湿度:一般在雏鸡10日龄前,舍内湿度应保持65%~70%,以后保持在55%~60%。四是合理的通风和适宜的光照及合理的放养密度。
该模式在放养期的饲养管理:一是放养舍的建造。二是定期杀虫和灭鼠等。
该种生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延长生态链和产品出路及深加工等
秸杆还田生态循环模式
秸秆还田后,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加强生物固氮能力,减少氮素的损失和作物中、后期可能出现的脱肥现象,提高土壤中代换性钾的水平,增加硫、硅等微量元素。秸杆还田在改善土壤营养状况的同时,还能促进土壤一系列理化性状的改善。如:新鲜秸杆在腐殖化过程中,产生了富有活性的团聚剂和土粒结合,会促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秸杆在土壤中腐化后,能提供较稳定的腐殖质,可以保持土壤中腐殖质的平衡,提高土壤肥力;秸杆在分解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能量物质,微生物数量激增,的释放有良好的作用,另外还能减少某些作物的病害。
秸秆还田的方式有:一是绿肥直接还田,作水稻肥料使用;二是水田秸秆直接还田:在水稻收割时,直接还田。三是西瓜等收获后秸秆翻压还田。
很多农户认为秸秆还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把稻草等遗留在田里就算完成任务了。根据我县实际,将有关注意点罗列如下:一是注意秸秆的翻埋量。秸秆直接还田时翻埋量不宜过多,一般每亩500公斤以下,否则会影响秸秆腐解的速度,而且秸秆腐解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过多,对作物根系还有损害作用。二是注意加强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所以秸秆直接还田,需把秸秆切碎后翻埋土壤中,翻埋深度20厘米左右。一定要覆土严密,防止跑墒。对土壤墒情差的,翻耕后应灌水;而墒情好的则应镇压保墒,促使土壤密实,以利于秸秆吸水分解。三是注意翻压时间和方法。秸秆还田要尽量边收割边耕埋,因初收获时含水较多,及时耕埋利于腐解。四是注意补施养分。补施养分,是为了解决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因为一般粮食作物秸秆的碳氮比很低,如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为了分解有机物质,必然会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速效氮素,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最好施用氮肥。也可适当增施过磷酸钙,以增加养分,加速腐解,提高肥效。五是注意避免病害传播。为了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应避免把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秸秆直接还田,可将这些秸秆高温堆沤后再施用。
上一篇:朋友,怎么理解“你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没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句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