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嘉庆皇帝从和珅手里抄到了那么多黄金白银,最后都花到哪儿去了?
嘉庆,乾隆,家产嘉庆皇帝从和珅手里抄到了那么多黄金白银,最后都花到哪儿去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吃、喝、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贪官很难不让人不想起大清朝“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大贪官钮祜禄·和珅。
这位赫赫有名的巨贪,生前既嚣张又有钱,落马更是突然: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驾崩,正月初四“亲政”的嘉庆帝就雷霆出手,罢免和珅一切官职。正月初八正式将和珅下狱,正月十五定了和珅二十条大罪,三天后将和珅“赐令自尽”——这位大清朝的一代巨贪,人生就此打住。随后和珅被抄家,据传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8亿两至11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倒了和珅,富了嘉庆”这几句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和珅的家产值白银8-11亿两,是清王朝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
咱们来看看和珅家产的清单,这个贪官到底是多大的排场: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间、当铺75间,木材铺,药铺,酒铺,粮铺,旅店,古玩店,青瓷店,灰瓦店,车具店,轿子店总共100多家,还兼营车马运输,土地买卖等,赤金60000两、吉林人参1200柄、小珍珠230串、大金元宝(100两一个的)100个、小银元宝56600个、银锭900万个、洋钱15800元、制钱150万文、桂圆珍珠10串、大红宝石10个、大蓝宝石40个,银桌40桌、3尺以上的珊瑚树11支、衣服12300件、狐皮550张、貂皮850张、粗细皮56000张,铜器361万件、瓷器10万件、镏金八宝床24座、西洋钟70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所有物品总计约8-11亿两白银,和珅财富真正的富可敌国。
但是从这些清单来看和珅的可用现银远没有达到8-11亿两那么多,很多的钱还是属于文玩土地等不属于现银无法短期内变现的物件地产之类。所以和珅的巨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吃饱”了和珅的家产,抄了那么多的真金白银,嘉庆帝最后又把钱花在哪里了呢?
填补乾隆皇帝留下的巨大窟窿
大清发展到嘉庆年间,已是举步维艰。外加“太上皇”乾隆帝在位时,各种事“作”的太厉害。诸如“下江南”等大事,他晚年自己也承认“做无益害有益”。可承认也晚了,“下江南”的花费数字,明面上就有两千万两白银,比后来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还多。实际更是多得多。相关的“烂账”,当然全由嘉庆帝扛。
镇压白莲教所花的巨资
乾隆晚年时,越演越烈的西南“白莲教大起义”。这事儿在乾隆帝执政时,就是闹得凶。可那时乾隆帝好大喜功,各级官员也就各种瞒报,成天报喜不报忧。待到乾隆与和珅都前后脚离开人世,前线在各级文武官员的糊弄下,已经“糊”成一锅粥。虽说接下来嘉庆帝发了狠,撤换了大批无能军将,调集重兵围剿,总算在嘉庆九年把这场大乱平定下来,可清王朝前后花费了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多年后甲午战争赔款。
治理黄河水患巨大开销
黄河大水,这更是乾隆和珅“君臣”,亲手甩给嘉庆的大锅。乾隆晚年时,在和珅的“操办”下,河道总督成了大肥缺,历任总督都是和珅的心腹,上任就知吃拿卡要,大清如“生命线”一般的“河务”,完全歇了菜。乾隆六下江南期间,黄河就多次发水,到了嘉庆年间,更变成了空前大患:黄河在河南山东等地多次决口,京杭大运河屡次被断,北京城也有“断血”风险,只能大修!于是,也同样从嘉庆亲政起,到嘉庆九年,历经五年时间,投入大笔巨资,清王朝完成了一次空前的黄河治理工程。嘉庆九年工程顺利在衡家楼合龙,从此“全河已归故道,江境水势顺畅”。堪称整个十九世纪里,拼死拼活一二十年的嘉庆帝,干的最有影响力,效果最卓越的大事。当然,钱也没少花。
更要命的,是嘉庆年间越发衰败的社会经济:人口的激增,土地兼并的加剧,叫嘉庆年间人口突破三亿的大清朝,却只拥有七百九十一万顷耕地。国民经济的压力可想而知,偏偏此时的嘉庆,还抱着老一套的治国思路,闭关锁国越发加剧,荒唐的“禁矿”政策,更遏制了经济发展。另外极度严苛的“禁垦”政策,严禁内地农民出关屯垦。多余的劳动力,连“找活”的出路都没有,这大清,怎能不穷?再加上越演越烈的腐败,日益巨大的贫富差距,种种杂七杂八的难题,叫嘉庆一辈子,都在苦苦地撑,甚至还因“天理教之乱”,痛哭流涕下罪己诏。但说到底,他能把一个完整的大清江山,交到儿子道光帝手里,已经算很不错。因为,“扛锅”原本就重,治国的思路又与历史大势背道而驰,嘉庆帝面临的治国大坑,就算再抄十个和珅的家,也是填不平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吃喝玩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