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俗语:钱入山门,功归施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施主,寺庙,山门农村俗语:钱入山门,功归施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善有善报,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财去财来爱出爱反。万事階空善不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好理解,在农村大家都有这样的说法,特别是在一些老年人对此十分敬重。意思就是说,烧香拜佛,给的香油钱最终都会变成福报的。
过去的农村人都比较信佛,尤其是在一些寺庙比较出名的城市,当地的人们都喜欢前去膜拜。寺庙,在古代是文化的象征,当一个国家文化兴盛之后,都会修建一些寺庙来作为文化的传承对象,同时也是当时时代名人的一种信仰膜拜。
就拿杭州的灵隐寺来说吧,灵隐寺在我国比较出名,可以算得上是文化传承的地方,也非常具有文化底蕴。除了杭州本地人之外,很多外地人都知道,不远千里而来,除了参观之外,还有就是尽情的感受它的地域文化。
严格来讲,历史才是文化的核心,通过历史的不断延续,文化才得以传承,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通过这样的演变,才会有今天的繁盛文化。在过去的农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丝毫不比现在差。
对于有着“礼仪之邦”称号的中国来说,在传统文化方面,丝毫不懈怠,过去的农村人结婚,整个程序也很复杂,各种民风民俗尽显其中,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魅力。就像前几年农村表哥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都是农村人,全部都是按照农村的习俗来,什么三金,吹唢喇,打锣敲鼓等等,非常的接地气。
甚至有些人家,在结婚之后,南方家中的长辈还会带着儿媳妇去寺庙烧香。对于烧香,农村老人都有一致的说法,“钱入山门,功归施主”。烧香拜佛之人,一定要虔诚,不需要吝啬钱财,而所谓的山门就是寺庙的代表,有山的地方才是自然的象征,而寺庙所代表的文化正是人为影响自然的结果,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文化。
今天,当你进入农村之后,特别是在清明节的时候,都会听到农村老人们说这句话,也体现出人们对文化的尊敬, 对老一辈人们留下的传统习俗而表示认同。只要有着一颗虔诚的心,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即便是钱入山门之后,最终也会福泽施主的。
而所谓的“施主”也就是在自身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对有需求之人进行帮助或者给予,这样的人都会福泽无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村老话有些是挺有意思的,像是这句:【钱入山门,功归施主】,那这句话有什么说道吗?下面给大家分析下:
钱入山门
1、山门这里一般是讲的是寺庙,像是不少地方的寺庙都是在建在半上腰上,山下的大门就叫山门了。寺庙是个清修的地方,也是宗教崇拜的地方,和尚都是六根清净,一切都看空了。那我们进入山门为何还要给钱呢?这些钱和尚又用不到,他们又不买房买车什么的,要钱何用呢?
2、其实这就涉及信仰的问题,寺庙供的那些佛像,也是需要花钱修的,寺庙的所有建设也是需要钱的,这些钱和尚又不能去赚,只能是信徒给予的,信徒之所以要进山门,是有求于那些佛。像自己遇到了不解的事情,来寺庙抽签问卦,自己心里有愧或者自己发达了,来感谢佛的保佑。你要说这迷信,也不全对,这是宗教信仰。
那为何又讲,功归施主呢?
施主,也就是那些信徒的称号,对于这些未出家的人,和尚都叫他们叫施主。功归施主这句,我个人理解,是有了这些施主钱财的帮助,寺庙越建越大,供的佛也就多了,香火也会越来越旺,也就有足够的供品给予佛。要是没有供品,我们看一下西游记里,那个凤仙郡的遭遇,就知道会有多惨了。那个太守因为自己生气,把供品打翻了,结果玉皇驾临,发现给予自己的供品,既然打落满地,大怒之下三年不给当地降雨,当地的百姓这就惨了,没有雨水,作物也就不能丰收了,饭都吃不上了。
当然这个也是小说里写的,也是有损玉皇的形象,佛是不会这么小气的。不过我们信徒既然是有求与佛,也不能光想着好事,啥也不付出吧?以致很多人去寺庙都会烧香,这香以我的理解,也算是供品的一部分,香火旺了,佛自然也就会看到当地的信徒所需,再加上和尚每日的早课敲鱼念经,祈求佛保佑众生。而这些都是因施主给予的香火钱,和尚才不会饿到,寺庙的香火才会旺,因此这些功也就是施主的。
综上所述,钱入山门,功归施主,这句话就是宗教信仰,说的意思就是有了施主进山门的慷慨解囊,当地寺庙的香火才旺盛,香火旺盛了,佛自然就会保佑这些人,这一切的首功,自然就是那些施主布施的钱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民上香拜佛需要钱,求子问灾也要钱,看风看水婚丧嫁娶也要钱,求雨求平安也是要钱的!这些钱都去哪了,问山人有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意思只要钱送出去了,利益就会自然回报。
上一篇:《老子》第29章的白话译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