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圣人,失之,老子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道德经》五千言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不仅仅是哲学方面,还包含了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但总体还是“道家哲学思想。
“为之败之,执者失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一章讲的是怎么从细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任何事物在刚露征兆就开始做好未雨绸缪,开始时,就比较容易控制,当事物还在萌芽状态时,就及时化解掉,不要等到事惜发展大了没有办法收拾。
不过,这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勉强处理,“为之败之,执者失之”,勉强作为反而会激化予盾,容易把事情办坏,该放手时就要放手,把执不放反而会失去事情的公正。所以,过去圣人在处理事情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不去强加干涉,在事情的不同阶段做适当的方式方法,这样就不会失败,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不去执着于事情的本身,这样就不会失去处理事情的最初之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如果译成“为”的就会失败,不“为”的不会失败,这不是可笑之极?老子道家鼻祖,华夏圣者,怎么会这么消极?
为了还这句话的“本来面目”,让天堂的老子能露出微笑,我们不妨联系上下文,对这句话进行详尽解读,从文中找答案。
前文“其未兆易谋”“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强调的是,做事有先见之明,防微杜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障,并不是“为”的就会失败。
“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不为”是“无为”的前提,“无不为”也是“无败”的保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败”是前面的“果”,即没有先见之明,没有做到防微杜渐,也就没有良好的开端,败是必然的,所以还要去“为”。“为”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失败,不是“为”导致失败,而是开始的失败导致中途的“为”。于是有后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上一篇:清明将至,你认为哪一首歌曲最能勾起你对已故父亲的深深怀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