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圣人,失之,老子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还应该从老子所认为的“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开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个“为”字真的是什么也不做的意思吗?
老子推崇的德是这样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认为的圣人是这样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两句话中都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里的“为”有帮助、扶持、经营之意,表明其实是出了力的,但不自恃功劳,仿佛什么也没做一般。老子认为这就是“德”。圣人自然是有德的,所以即使成就了事物也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如此,即使有人嫉妒想诋毁、剥夺他的功劳,但圣人本身就没说自己有功劳,因此无从去诋毁和剥夺啊。
既然是出力的,有为的,那么再来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好理解,不夸夸其谈,以实际行动启发大家。处无为之事呢?实际就是大家看不出来圣人做了什么,但事成了,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顺应了“道”。
所以,无为而治的“为”其实是顺应了“道”的“为”。我认为第一阶段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第二阶段是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第三阶段就是不做不符合规律的事,第四阶段厉害了,圣人一样不做没有德的事。所以无为,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弄清了这个道理,回头再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原文前后连贯的词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积小成大、积少成多,这显然是规律,这里的“为”,其实就是违背规律强行所为,这当然是不可行要失败的,这里的“执”其实就是过分看中成绩自以为是,这显然是不能长久会失去的。这两种表现显然是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圣人一方面不做这种违背规律的事因而不会失败,另一方面不居功自然也不会失去这种居功的荣耀。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拔苗助长。为了让苗长得快,强行拔出一截,违背生长规律了,自然苗死了。这是为者败之。二、得奥运冠军了不起吧,四处炫耀不再刻苦训练,自然会丢掉冠军头衔。
这就是我的理解,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为无败》。意思是主观妄为会招致失败,强行作为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不勉强作为也不会遭受损失。
原文大意: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先兆时易于谋划。脆弱时容易消解,细微时容易散失。处理问题当在没发生时,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层高台,起于一堆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始于脚下第一部。所以要善始善终,把最后当成开始一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珍贵的财物。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失。如此无为,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敢干涉妄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翻译下来:有所作为的人会遭遇失败,而执着的人会有损失。联系后两句理解分析(不能单凭这两句得出结论的),即是“无为”。但,人活在世上,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平常人,有所作为难免会经历失败,失败也是相对的,并非必然,而执着的人,也不完全有损失,得失之间懂得取舍就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就是错错就是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者败之,是讲人如果没有德,做任何事都会失败。执者失之,他是讲人如果太执着利益,不注意身体健康,身体都会失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结合各种典藏书籍,著写了《道德经》五千言。
上一篇:清明将至,你认为哪一首歌曲最能勾起你对已故父亲的深深怀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