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丞相,宰相,尚书中国古代丞相的名称为什么一直在变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丞相”一词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上崇高的政权。他们几乎一身心系天下之安危,权利的大小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但也看个人能力,如春秋战国时期丞相的前身人物:管仲、伍子胥、晏子、商鞅、蔺相如等。秦以后有: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赵普、李善长等。他们都有一套专属的政治体系,在政治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先秦时期叫:太师、太宰、令尹、大尹、相邦等。真正的称为丞相是在秦悼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出自《史记.秦本纪》
秦统一六国后,分置左、右丞相,宦官则担任中丞相。秦时期设相府,为丞相的办事构。丞相手中有选用百官、执行赏罚、参与军国大政最高决策的权利,属于政治权利的中央枢纽。宰相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官僚制度。
两汉时期就举用文学之士、侍中、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尚书令、中书来承担丞相的作用,慢慢的削弱丞相的权利。东汉时期以三公担任宰相之职,无宰相实权,而朝政大权实际上由尚书台掌握。
隋至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仍为常制。中唐以后,左、右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类的名号就不是宰相。侍中官位高,通常作为大臣的加衔。丞相权利分割但也有完整的体系还是为了巩固中央皇权。后因各官员之争宰相遭到破坏。
宋元五代时期仍设三省长官,但并不是丞相之职,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作为丞相的办事机构。宋神宗元年改制后,恢复三省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分兼门下、中书侍郎之职。三省制也没有了之前的实权。元代以中书省总理政务,统辖六部,以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事为宰相。清朝废丞相职位设“内阁”和“军机处”。
封建时期丞相职位的名称:“相国”“司徒”“宰相”“丞相”“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枢密史”“知政事”等,中间变更大,有的设有的舍。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中央皇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在古文中有个意思就是辅助之意。原本是指跟随在国军身边出谋划策的智囊性人物,也可以说是国君的副手。先秦时期是先有的相后来才有的丞相一职。
先秦时期,丞相是作为相的副手出现的。比如先秦时期的左丞相右丞相等都是丞相的副手。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相,这些服务于邦国的相被称为相邦,后来因为避刘邦的讳又改为了相国。
从秦朝到汉武帝时期,相的称呼一直在变化。有时候有左右丞相,有时候只有一相,有时候又叫大司徒,尚书令等。汉朝初期沿用秦制,当时有左右二相,后来改为一个相,汉武帝时期又改名为大司徒。
作为百官之长,相的职权范围随着国家机构的增减也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名称也一直在变。东汉的担心相劝太大威胁皇权,于是弄了尚书一职来制衡相劝。久而久之尚书就取代了丞相,获得了原来的相劝。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尚书的地位又被中书令动摇。隋唐的皇帝为了皇权的稳固并不实打实的选一个丞相,而是任用某人为同中书门下某某官。这样不用给他丞相的待遇还能让他行使丞相的职责,多好。
宋朝时虽然沿用唐制,但枢密使和三司后来成了相劝的代表。元朝时有左右两个丞相,明朝时的内阁,清朝时的军机处,这些都是后来丞相的变化。
皇权和相劝的斗争,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态。每一次相的名称变化,都是皇帝为了制衡相劝设置了新的官职造成的。相的名称的变化因为职权范围的变化而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它所行使的都是相劝或者相劝的一部分。
这些五花八门的名称对普通人来说太复杂了,于是民间戏曲给了它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宰相,如此一来就一目了然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影视讲坛》为你分享个人见解和观点,帅哥美女不要忘记了点赞噢,首先感谢你的到来!
“丞相”,作为辅助封君主执政的百官之长,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称为“相邦”,是负责管理百官的,是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今天的总理和首相。
丞相最早出处“丞相”起初不叫丞相,在商朝和西周早朝称“少师”和“太宰”。出现以“相邦”称呼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后来各国也跟着延用。到了秦国秦武王时期为了平衡,将相邦改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两个职位,后丞相这名称在秦国变来变去,起初秦武王相邦改为左右丞相,到了秦昭王时又改为相邦,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恢复设置左右丞相。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其实丞相与宰相都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最大的区别丞相是官名,宰相是口头称呼,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就好比以前的“元帅”、大元帅只是军队官职名称,到了近代和现在变成了“军衔”。
丞相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丞相在历代的名称秦亡后,刘邦建立西汉,西汉早期也设左右丞相,后改为相邦,但为了避讳刘邦,改为“相国”,相国这名称没多久又改为“丞相”,但只设一人。而在西汉未期将丞相改为“大司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