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三礼、三吏、三别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潼关,周礼,儒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三礼、三吏、三别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
如果从儒家文化的影响角度分析,这种解释似乎难以说明儒家文化的本质,下面仅对三礼做一下扩展解读,供大家谈论。
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文化属于帝王学,那么《论语》的功能就在于“为政”。曾子在《大学》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之洞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文化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于实践。这就是儒家文化即注重于书(理论的指导意义),更注重于史(实践的检验功能)的意义。正如李世民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中国文化和政治不同于西方文化和政治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国历代帝王重“史”、修“史”,而中国的“史”是正史,即官史,而这种史也就有了强烈的文化烙印。
儒家思想的施政方略是“礼”。可以说儒家文化比世界上任何z教文化和道德文化都优秀和先进的依据就在于“礼”之用,因为儒家文化不像其它文化那样泛泛而谈“真善美”的理念,而是通过“礼”的具体行为来解读“真善美”。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而使得儒家文化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把《论语》中的“礼”进行比较归类,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君之礼,臣之礼,民之礼。如祭祀天地神,泰山封禅等属于君之礼,臣民是不能做的,尤其是臣子。如《论语》八佾第三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我们知道,季氏是执掌鲁国的贵族,按照礼制八佾之舞(八八行列即64人)、《雍》、泰山封禅都是属于天子用的礼制,季氏属于大夫,他们的舞队只能是四四即16人行列规制,因此,作为臣子的季氏是不能使用天子之礼的,否则即是僭越,这是《论语》礼制文化的精髓。何谓美?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这是孔子与子夏讨论“美”的概念时,提出了臣子追求的“美”是礼后的“美”,是绘事后素,而不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超越礼制的美不是“臣子之美”,可见《论语》对“美”的概念是有很深的“身份”价值观的,不像现代社会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可以追求“绚”之美。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的就是臣子之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讲的就是君之礼。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讲君臣之礼是愚民文化而激烈抨击,那么儒家文化真的是愚民文化呢?儒家文化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因为是君主制国家,它的管理自然从君臣关系的角度谈了,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从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的角度去转换一下角色就顺理成章了,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难道今天“自由”的你,不想“愚民”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吗?如西方文化提出的末位t汰机制,请问那个团队排队没有“尾”,作为管理者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只要你是“尾”,我就可以开除、淘汰你,就是代表“z义”,你“服”吗?如老板让你上班,你说疫情期间,我无法到岗,老板说,对不起,你逾期到岗,不用来了。如你说父母病重需要请假,老板说请假就不要来了的“明明白白”老板就是好老板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真正好的管理者都明白一个道理,以礼相待下属,下属一定会知恩图报。积极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加班加点的把工作赶出来的,这难道不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忠”吗?如果你连这样的“忠心”都没有,那你就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不是孔子讲的益友,而是一个彻底的自私自利的人。
民之礼则追求的是一种民风,是社会的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论语》里仁第四篇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公治长第五篇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等等,讲的都是民之礼,即修身文化。而曾子的《大学》篇可以说就是儒家文化的点睛之作,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著作合称为儒家三礼。《周礼》是三礼之首,主要搜集记载了周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思想进行完善汇编而成。
关于《周礼》作者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是周公旦所著,记载的是“周公治太平经国之书”。也有人说是西汉晚期刘歆在校书时做了整理补充。
《仪礼》是先秦五经之一,最初时被称作“礼”,至于作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孔子春秋后期所著。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等典礼仪式,提倡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人伦礼仪。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孔子弟子以儒家思想对经书进行解说选集,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讲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等多方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