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发明雨伞之前古人用什么避雨的?
蓑衣,斗笠,雨伞发明雨伞之前古人用什么避雨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蓑衣斗笠了解一下。
诗经里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句子,在春秋时期古人就用蓑衣斗笠避雨了。
事实上按照中国古代传说,雨伞也是在春秋时节和蓑衣斗笠一同登场的,传说是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虽然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是至少说明雨伞登场时间很早,要远远早于西方的伞。
顺便说一下,西方雨伞是直到18世纪才登上历史舞台。
蓑衣斗笠有着久长的历史,而且因为其比油纸伞防雨功能更好,所以更加被劳动人民所接受。
唐代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之句。《红楼梦》里贾宝玉冒雨去见林黛玉,穿着蓑衣,被说像渔翁,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像是毛毡、树叶、草编织类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都曾学过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时还有一个配图,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漫天飞雪的江上垂钓,由此看见斗笠个蓑衣是古人用来避雨个避雪的工具。
那么,蓑衣是什么呢?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
斗笠又是什么呢?斗笠是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
那么,斗笠和蓑衣起源于何时呢?《诗经》有云:“何蓑何笠”,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时间的诗歌,说明斗笠和蓑衣在春秋中叶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了。
综上可见,斗笠和蓑衣是从诗经成书之后到雨伞发明之前很大一段时间内避雨工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古人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我国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蓑衣相配的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有的斗笠,则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于是就有了雨鞋。今天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样,他们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搁在家里,基本上就等于光着脚。但是又怕扎脚,该怎么办呢?古人就发明了木屐这样防硌、防扎、不怕雨的雨鞋。我国古代最常用的雨具就是伞。早期的伞是用布帛所制,多为达官贵人所用,后来由于汉代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在民间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传统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随着它制作工序的不断精细、完善,油纸伞已经从最开始的防雨器具,逐渐成为了可观赏、可把玩的手工艺术品,受到收藏界的广泛喜爱。我是老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
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一类一直在探讨,一直在发展。
单就避雨的用具来说,人类的祖先最先是靠石洞避雨,然后用树叶避雨,再后来为了能够在下雨能正常劳动,交往,于是聪明的人类就发明了蓑衣,斗笠。
然后在公元前45o年左右鲁班的妻子发明了初期的雨伞。
上一篇:江苏省清明节后大学能开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