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你是和嬴政同一时期的某个历史人物,你该怎么阻止他统一六国?
秦国,六国,楚国如果你是和嬴政同一时期的某个历史人物,你该怎么阻止他统一六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时,霸主的走势从秦、楚、齐变成了秦、齐、赵,再变成了秦、赵。
为什么这里面多了一个赵国呢?在楚国衰落期间,赵国通过改革胡服骑射,并吞了中山国,一举称霸。
这之后,秦国与赵国两强并立,秦在鄢郢之战中攻下楚国都城,赵在阙与之战中大胜秦国,两者各自扩张,不可一世,最终终于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一战中,杀神白起大胜草包赵括,一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大型歼灭战。
自此,秦国就再也没有对手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秦国遭遇过几次联合反抗。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刚刚说到的合纵。
第一次,大约是在公元前318年。在此之前,秦以武力吞并土地,先后与魏、韩为敌,于是,公孙衍联合魏、赵、韩、演、楚五国合纵,打到了函谷关,但最终兵败。
第二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98年。也是因为秦以武力向魏、韩、楚、赵进攻,最终齐、韩、魏合纵,这一次打进了函谷关,合纵军胜利。
第三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87年。还是因为秦进攻韩、魏,秦国尊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自己则称为西帝。这让其他国家大为恐慌,最终在苏秦的游说下,齐、燕、韩、魏、赵合纵,但这一次秦国怂了,没打就把之前的土地还回去了,称号也改回去了。
第四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47年。这一次,仍旧是因为秦进攻,通过范睢的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再次将目光盯向了韩、魏、赵。在长平之战后,杀神白起已经打败了楚国、魏国和赵国(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所以魏、赵、韩、楚、燕五国再次合纵,打到了函谷关后撤军。
第五次,大约是是在公元前241年。这时候才是嬴政的舞台。他依旧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攻打韩、魏、赵,并不断取得胜利。最终,赵、魏、韩、燕、楚再次合纵,打到了函谷关,但未能攻入。
这就是五次合纵攻秦。
所以,我们由战国霸主的变迁趋势就可以看出,秦国从战国中期就没有再霸主的位子上掉下来过;由五次合纵伐秦的战果和秦国之后的强势态度可以看出,秦越到后来越不怕其他国家合纵。
等到秦始皇嬴政时期,秦国已经不惧怕任何国家了——哪怕你们联合起来。
所以你问在嬴政时期怎么样阻止他统一六国——我想杀了他也不能阻止六国归秦,只不过会换一个人罢了。
那我开头说的办法在哪儿呢?
第二次合纵伐秦,也就是攻进函谷关那次,直接灭了秦国,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就会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允许使用现代的知识还是有办法的,难度比较大,秦军太强了还是开科技树,火枪火炮,襄阳炮,也许能阻挡秦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倒我了,问到我笑了。如果我是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我想我不是阻止他统一六国,而是帮助他少用杀伤的统一六国。
纵观大历史,一定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没有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个朝代史,而是很多朝代的历史更迭。所以分而久之之后,一定是个大一统朝代,这已经被历史所验证。我们来看看秦朝以前是怎么一个社会,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这些对于研究军事或者研究思想文化的人会很兴奋,但是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就不一样,农耕文化下的农民,需要的是安稳的耕作环境,常年的战乱使得生活流离失所,这不讨厌吗?对于商人也是一样,各地区五花八门的货币,还有市场限制,这些都不利于商业活动。所以混乱的战国时期至少比不上统一的国家来的实际。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时代需要,只不过秦朝二世昏庸使得人们忘了他的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阻止?天下大势是一统的中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对于秦国的已走向极端的\"严而少恩”、\"重罚少赏不赏\"和\"“繁刑严诛”黑暗暴力法治,作为楚怀王只要在政治上\"简刑重赏\"和采取\"举孝廉\"制度,在经济上采取分田到户和奖励农耕奖励生育(在收获季后农闲时举办各种比赛,比谁家的猪最肥,谁家的牛力气最大,谁家的男丁背负重物跑得最快...), 军事上也要进行各种练兵演习和单兵比武大赛。
假以时日,肯定可以使楚国强国强军 碾压在‘’军功爵位\"制刺激下培育出来的变态秦国虎狼之师。
秦王嬴政主张“事皆决于法”,高举“依法治国”大旗治理天下。但是,他过分迷信\"暴力万能论” ,使法治走向了极端,将过去仅作为\"德‘’和\"礼”的辅助手段的“刑”这种强制性措施提升到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商鞅变法使“法治”在秦国扎下了深深的根,在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牢固稳定的一整套制度。虽然商鞅也倡导“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轻罪重罚的“重刑主义”,但是商鞅在主张“重刑”之外,还补之以“厚赏”;其次,商鞅也还没有忘记“重刑”的最终目的是“去刑”。不过,商鞅的法治理念到了秦王嬴政时代都走向了极端,“重罚厚赏”变成“重罚轻赏少赏”。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韩非子说:“重罚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把法治的重点转移到突出“罚”的作用上。“重刑主义”到了秦王嬴政手中,它的最终目的和合理限度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秦王嬴政既不主张“以刑去刑”,也不主张“重刑厚赏或少赏”,而是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这种极端思想被丞相李斯表达得淋漓尽致:“名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可以看到,法治思想到了秦王嬴政这里,已完全偏离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的初衷,而成为独裁者秦王嬴政“举错暴众”,与民为敌的残忍而野蛮的统治工具了。统一六国后,他接连颁布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禁锢思想的苛法, 又对已有的律法加大了惩罚力度。如,秦统一前的《徭律》规定:“失期三日到五日,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到了秦统六国后居然改为“失期,法皆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上一篇:《海贼王》和之国剧情,为何山治明明有实力击败佩吉万,为何最后却没有杀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