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论文答辩会有人问“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往西北飞?你怎么回答呢?
孔雀东南飞,高楼,庐江论文答辩会有人问“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往西北飞?你怎么回答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论文答辩会有人问“孔雀东南飞”为什么不往西北飞?你怎么回答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杜甫有句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鸟类有逐阳而飞的本能,通过鸟窝朝向就知道当地刮什么风了。东南方向暖湿,西北苦寒,当然往东南飞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年代是汉朝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与那个时代是息息相关的。
战事频起
在汉献帝期间,北方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比如“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四世三公袁绍,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彻底掌握了东汉的朝廷大权。
随后“赤壁之战”,孙刘联盟与曹操在湖北赤壁爆发大战,曹操大败,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掌控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孙权掌握长江以南,刘备则手握荆楚大地。
南方大发展
在汉以前,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核心地带,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和技术先进。而长江流域因为山地众多、河流密集、交通不便导致发展滞后,人口和技术更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
而汉末的混战,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北方中原地区是主战场,战事频发,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难。于是,北方人口逐渐向长江以南迁徙,特别是孙权的东南和刘备的荆楚地区,因为生活比较稳定,吸引大批百姓前往定居。这些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带动了经济贸易发展,也正是这一时期开始,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和超越北方。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说的便是发生在汉献帝时期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婚姻悲剧,这首叙事诗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普通百姓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与当时混乱的北方相比,南方的生活显然更令人向往。
结语
《孔雀东南飞》是通过文字,将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表达出来,与当时汉末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所以不会“西北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这个问题,小伟来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个人理解的几个点可以跟您一起探讨一下;
1:孔雀两字,相对应的东南部首去掉,剩下的不就是子少吗?从一开始作者其实已经在隐喻儿媳妇的死跟一直没生孩子,婆婆很嫌弃有关。
2:孔雀东南飞在音韵上是仄仄平平平,是古风中最常用的格律。对比一下,孔雀西北飞是仄仄平仄平,相对而言,“孔雀东南飞”比“孔雀东北飞”在平仄韵律上更和谐。
3:前后呼应,前有孔雀东南飞,后有自挂东南枝。
4:还有一个抖机灵的说法,叫做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只是本诗开头的一个“引子”,它与本诗内容并无关联——其作用类似于歌曲的前奏。
这是当时吟诵诗歌前的一种习惯,意在引起听者的注意。若问为何东南飞?其实没意义——就如同问:为啥“西北有高楼”?而不是东南有高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西北穷!东南富!谁向穷处找出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兵荒马乱,荒凉至极,鸟不拉屎,只能去东南而不去西北了。
上一篇: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个户型怎么样,总高11层。7楼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