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农业技术有哪些?
农业,肥料,性状古代农业技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 猪的驯化
中国已知最早的可靠的家猪化石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这些化石经鉴定被确认为家猪,经过长时间的驯养,形体已发生变化。碳14年代测定为9100年左右。
3. 粟的栽培
中国北方是粟的起源中心,其野生种狗尾草在中国广泛分布。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炭化粟出土的近20处,其中最早的是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裴李岗和河北磁山遗址。
4. 养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已成定论。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世界上迄今最早的绸片,经鉴定已有4200~4400年历史。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纺织工具组件和饰有蚕纹和编织纹的牙雕小盅(距今6000多年)。这说明,中国长达5000年以上的养蚕、缫丝历史并不是传说。
5. 大豆栽培
中国的大豆栽培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2000多年前传入亚洲邻国,18和19世纪引种于欧洲和美国。因大豆不易保存,考古发掘中发现极少。迄今仅有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时期10粒尚未炭化的大豆,以及黑龙江宁安县大牡丹屯出土的炭化大豆,都是距今2000多年的实物。
6. 竹子栽培
中国竹子栽培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内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中国人用竹筷、食竹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7. 茶树栽培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和人工种植茶树的国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
8. 柑橘栽培
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历史最早的国家,可能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尚书·禹贡》中的“厥包橘柚锡贡”是关于柑橘栽培的最早记载。公元前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橘颂》。宋代韩彦直所著的《橘录》是世界上有关柑橘的最早著作。
9. 温室栽培
中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说明我国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年间已能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栽培“反季节”蔬菜了。而且在西汉末期,温室不仅用于蔬菜种植,还用于养育珍稀动物和花木。
除以上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至今仍在沿用的。
关于古代农业技术的专著也非常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等。这些都是古代农业发展的结晶。为传承古代农业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古代就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
不同的土壤只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就可以改良成良田。宋代的农学家陈旉在《农书》中说:“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确,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治之得宜,皆可成就。”我国古代在土壤改良中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我国还有一种很古老的治理盐碱地的方法,种稻洗盐。
战国时,西门豹治邺,就已运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终古斥卤,生之稻粱”的成效。明代万历时,保定巡抚汪应蛟,在葛沽、白塘盐碱地上开荒用的也是这种办法。
我国古代农业所使用的肥料,大多都是有机肥
这种肥料需要腐熟之后才可使用。这样既不会因有机肥发酵而烧坏庄稼,又可因有机物分解而提高肥效,所以我国历史上都十分重视对肥料的积制和加工。
战国时,我国已使用人粪尿、畜粪、杂草、草木灰等作肥料。 到秦汉时期,厩肥、蚕矢、缲蛹汁、骨汁、豆箕、河泥等亦被利用为肥料,其中厩肥在这时特别发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使用上述的肥料之外,又将旧墙土和栽培绿肥作为肥料,其中栽培绿肥作肥料,在我国肥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国开辟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肥料来源。
到宋元时期,又增加了饼肥。一些无机肥料如石灰、石膏、硫磺等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据有人统计,宋元时期的肥料有粪肥6种、饼肥2种、泥土肥5种、灰肥3种、泥肥3种、绿肥5种,稿秸肥3种、渣肥2种、无机肥料5种、杂肥12种,共计约45种。
合理施肥也是我国古代施肥技术中的一个基本措施。早在宋元时代,在施肥问题上我国已一再强调要“用粪得理”,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合理施肥。什么才叫合理施肥呢?合理施肥是指肥料种类的选择是否适合土壤的性质,以及肥料的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是否适当等等。
战国时,我国已出现土壤耕作的五大原则
《吕氏春秋》记载说:“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其含义是:“力者欲柔,柔者欲力”说的是既要使过于紧密的土壤疏松些,又要使过于疏松的土壤紧密些,使土壤结构处于松紧适度的状态。
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壤耕作原则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因物耕作。明代马一龙在《农说》中论述耕作的基本原则时说:“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矣。”这样便在我国的土壤耕作形成了“三宜”的耕作原则,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三原则。
我国古代的复种技术包括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技术措施。这是提高复种指数的主要手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遇。2019-07-31
中国古代农业在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生产能力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精湛的技术。
去劣培优结硕果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农业生物的性状(包括克服不利性状和加强有利性状),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诗经》看,西周时人们已有“嘉种”即良种的概念,已经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种,已经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种期的早晚区分不同品种类型。战国人白圭说:“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史记·货殖传》)意思是:想赚钱,要收购便宜的粮食;想增产粮食,要采用好种子。表明人们已认识到采用良种是最经济的增产方法。我国传统的选种方法是:年年选种,以积累优良性状;经常换种,以防止退化。《汜胜之书》已有从田间选取强健硕大的禾麦穗子作种(穗选法)的记载。《齐民要术》又强调了种子要纯净,指出混杂的种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为此,要把选种、繁种和防杂保纯结合起来。书中介绍的方法是:禾谷尖作物要年年选种,选取纯色的好穗子,悬挂起来,开春后单独种植,加强管理,提前打场,单收单藏,作为第二年的大田种子。这种方法类似现在的种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选种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国育种学家仁博首次运用这种方法改良黑麦和小麦早了1300多年。
上一篇:王者荣耀:两大英雄技能调整,新增镜头偏移功能,中单法师是否将迎来集体加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