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季羡林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故乡,月亮,杜甫季羡林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诗的原意与出处。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首诗原意是表达了作者杜甫在战乱时代由于战事阻隔而不能与兄弟在一起并对兄弟安全的忧虑与思念之情。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明月,只会徒增忧愁,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思念兄弟,也为国家的安危而担忧。
在季羡林的文章《月是故乡明》中,季老先生借用了“月是故乡明”中的思念之意,这种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诗人还在文章中寄寓了身在异地难回家的无奈与对生活现状不满的情感。
诗人有着浓厚的恋乡之情,所以可以这么说:在诗人眼里,故乡的任何东西都有着一种情感,诗人眼中的月亮总是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从古至今诗人都喜爱用月亮寄托思想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古流传,而您所说季羡林所说的“月是故乡明”应该是其一片散文吧,小时候貌似看到过,至于他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是借用名句,第二应该就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从题目就不难看出,是思念亲人。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杜甫和弟弟因战乱而失散,正值入秋白露节气,又“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自然越加孤独、悲凉,触景生情,越发凄寂。当然杜甫更多是悲痛山河破碎,担忧国运,就不多说了。
主要再说说“月是故乡明”。
月亮在哪里看基本都是一样的,我没出过国,不知道地球那半边的月亮是啥样的,但是诗人为什么要说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呢,这个很好理解,就比如游子离家在外,大饭店的西红柿炒鸡蛋怎么也应该比老妈做的好吧,却总是还年母亲做的味道,总说“还是妈妈做的香”,道理大同小异。
就比如我看到了外甥的奥特曼玩具,却想起了父亲一样,不禁的想起老爹了。我想,许多人都应该有此类似经历。
我刚刚特意看了看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回忆了故乡秋天的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正是在秋天写下了“月是故乡明”,可见秋天真是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很明显,季羡林回忆儿时对故乡秋景的所见、所为,就是表达对故乡的喜爱及思念之情,当然还有啥别的什么深意,我就没细细品读了,需要看看写作背景了,很遗憾,我没找到。
所以,您非要问季羡林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我只能说是思念故乡了,再有就是这是名句,用这句话做题目,读者看都不用看,基本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就比如我小学写过一篇作文,叫《粒粒皆辛苦》,老师还批评我,不要直接借用古诗句当作文题目,我就改成《节约粮食从小做起》了。
初中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周记,叫《我的战友李某某》,他是我小学的玩伴,马上要移民了,但因故不能见最后一面,这时思念、不舍之情有感而发,我想起了《我的战友邱少云》,结果又被老师批了一顿,说不切合实际,我咋就不切合实际了,我把一起玩的小伙伴比喻成战友咋就不行了,我们一起地里偷过瓜,就不能喻成战友了?
所以啊,好多事都是有感而发的,尤其写作,一般不会无缘无故的瞎写,比如我天天在老家守着父母,还写什么“月是故乡明”,就显得不是很真挚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春夏秋冬。老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写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是只是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没有写过多的记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聊天死板没风趣导致女生微信不想理我,但在朋友圈评论她会理我,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