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非得练习大篆才有吗?
金石,书法,碑刻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非得练习大篆才有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晋人尚韵,唐人尙法,宋人写意,清人尚碑。
金石味是清代的书法家提出的一种概念,书法要有金石味,意思无怪乎就是说,让你写书法写出青铜器上铭文一般碑刻的味道,就是要用毛笔去模仿刀刻。
我不否认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但却觉得是无关紧要的。毛笔因其柔软而奇怪生焉,写出的字或粗或细,或提或按,或如蛟龙,或如鹤立,才更富有变化,更有趣味。我们常说的墨迹,便是这种。而刀刻便不一样了,让你拿着一把刻刀,去碑上刻字,再怎么变化,也难难免其生硬之本质。
至于要写出金石味,是否非要去练习大篆,我个人觉得不是必须的。学习书法有很多的碑帖可以选择,这些碑帖大都是前人写好书法,又让人用刻刀碑刻下来。而我们学习书法,尤其是长期临摹碑帖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体验:
就是碑帖临摹的时间长了,便总会觉得自己的毛笔字有一种生硬僵直的感觉,而这便是碑刻的味道,也就是所谓的“金石味”。
为了去除这种味道,让书法更显自然,一些教书法的人就会建议你去临摹书法墨迹,也就是碑帖与墨迹结合练习。
因此,你想要写出金石味,只需要去临摹碑刻法帖,而不去临摹墨迹版本就行了,时间长了,你的字就会如同一些尚碑的清人书法家那般,有一种生硬的碑刻味道,继而产生所谓的金石味。
一家之言,观点说的有些通俗不太客气,见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感谢邀请!关于题主提出的书法的“金石味”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清朝碑学兴起后的提法,最后形成了书法上碑学和帖学两大派别。
就个人而言,如果系统学习书法,不能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绕不开碑和帖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碑学,以刻字的方式表现书法,而帖学,以书写的形式传承。而金石味,是指在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刀斧痕迹,其中也包括在金文中的铸造特征。
清朝以后,不少书者、书家,在书写中通过用笔在作品中表现“刀痕”以达到一种特殊的线条形状和质感,也就渐渐形成了“碑体”书法。
大多数坚持书法练习的人,应该都是既临习过唐楷,也练习过魏碑。这两者在用笔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在起笔和收笔,以及转折中的用笔差异。
如果追求“金石味”的书写效果,金文(大篆)和墓志应该是不错的临习范本。
下面发几幅金文和墓志的照片,供题主参考。
大盂鼎
元氏墓志
刁遵墓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有无金石气与写没写过大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係。有的书法家大篆写得很好,楷书行草却很平常。当然六体皆精的书家才能有很高的成就。如晋的鍾王,唐代的欧颜柳,元朝的赵氏子,都是六体皆能的高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古人的书法,以古为师,临习历代名贴,打好根基。金石味,是书法线条里蕴含的一种特别的意趣,在岁月的侵蚀下,青铜、兽骨或石头上的字迹,会呈现线条局部剥落、残缺,从而有了岁月的痕迹,盎然的古意,也有了一种经历沧桑的美感。
在中国人的美学里,最有意境的美,必然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浣衣女采桃花,这种自然的、原生态式的美。又或者,邂逅于一条幽深无际的老巷,踩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上,踩的不仅是寂寞,还是沧桑,是中国人延绵几千年、在诗词浸润出来的骨子里的诗意。
金石味的书写,线条弯弯曲曲,无法一眼看到头,有如一条幽深的古井,神秘而丰富,让人拥有无限的想象。在笔法上,它放弃了对形式最直接的追求,不那么精工,不那么直接,不追求直达目标,不那么凌厉,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就是随意、自然地向前。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篆书是学习书法不可忽略的练习,应当重视,临帖不辍才不至于成为野狐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一人。金石味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名词。
金石气在书法史中一直有人特别追捧,现在金石气变成“追古”。
“金石气”一词,在今天已经成为书法美的一种形式。近些年更是被无线放大。
现在书法圈比较推崇金石气,比较推崇古法。临得字越来越古老,说话越有“底气”。
金石味是书法之美的一个方向,不是最好和最美的唯一方向。
上面一点非常的重要,不要只把金石气当成最高。
一般来说,融合金石之气,最好就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的楷书,某个时期的楷书,雄浑有力如金如石。
颜真卿的某个时期的楷书,可以放大再放大,仍旧让人觉得非常有力。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经常有人拿《祭侄文稿》,论证书法需要金石之气,需要学习篆籀笔意。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走王羲之一脉的风格,而且我们现在使用最广泛的印刷字体,如下图所示。
上一篇:有老年人上楼梯工具推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